巧避风险的英荷壳牌石油公司
第23页。
在中国,20世纪90年代开始出现船舶移籍现象,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船舶移籍的数量持续增多。中国远洋运输(集团)总公司是中国规模最大的海运企业,同时也是国有企业,其方便旗船的比重也较大。从2002—2007年统计数据看,船舶数量的比重在47.07%~53.25%之间,载重量的比重在59.82%~ 64.21%之间(见表4-9)。河北远洋运输股份有限公司和浙江远洋运输有限公司一直是中国船队规模前十强的海运企业,但是他们的船队近乎所有船舶在方便旗国登记注册,悬挂方便旗。
表4-92002—2007年中国远洋运输(集团)总公司运力状况表
注:括号内为方便旗船数据;本表仅指自有运力,未包含租赁运力。
资料来源:2002—2007年《中国航运发展报告》。
中资船舶悬挂方便旗经营的主要原因:第一,悬挂方便旗可以规避船舶高额的进口关税和进口增值税,当前中国对进口船舶征收的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累计高达27.53%;其次,与国内融资相比,在国外融资造船既可得到足够的贷款支持,又可享受各种优惠条件;第三,从船舶的运营所得税来看,方便船旗国的税率相当低,一些方便船旗国对在本国注册船舶进行的第二国运输大多免征所得税;第四,方便船旗国对老旧船舶入籍的门槛较低。由于海运业投入大、成本高、利润少,一些企业只能购买船龄高、安全技术状况低下的老旧船甚至是废旧船来运营,于是这些对老旧船依赖性较强的中小型企业便纷纷把目光投向对船舶入籍要求较低的方便船旗国;第五,中国船员的使用规定过严,不利于船东招募到优秀人才。中国现行船舶登记制度规定,中国籍船舶上雇佣的船员必须全部为中国公民。随着航运业的发展,国内优秀船员十分抢手,缺额很大,国际劳动力市场的优秀船员又不能雇佣,经常出现的职位空缺让许多海运企业捉襟见肘,难以操作运营,它们只好另寻出路,把船舶注册到其他国家和地区。(14)方便旗船舶由此获得了对五星红旗船舶的比较优势。
在选择船舶的国籍上,海运企业都会从其经济利益出发,千方百计降低船舶经营成本,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提高竞争力。2007年中远集团有6艘30万吨级的VLCC(巨型油轮),每艘造价约为1.3亿美元,若船舶加入中国籍,则每艘船舶需要缴纳高达3 500万美元的进口税费,这将大大增加船舶运输业务的经营成本,因此,中国远洋运输(集团)总公司将这6艘船加入巴拿马籍。(15)
中资方便旗船的数量越来越多,对中国海运经济产生了不利影响:第一,在法律上,悬挂外国方便旗船视同外轮,中国对在境外登记注册的中资船舶不具有船旗国的行政管理职权,无法对其实行有效监管和宏观调控,因而影响中国对这些船舶的实际控制力和在紧急状态下的运力调控能力,不利于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第二,中资船舶在境外登记注册,将使部分税费流失境外,造成经济损失。第三,不利于中国航运大国形象,削弱中国在国际航运界的地位,降低中国在国际海事公约制定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国际上按照船旗吨位决定海运大国位置的排序,若挂中国旗的船舶吨位下降,那么中国的海运大国地位将受到冲击。第四,不利于对船舶实施安全监管,容易出现低标准船舶和安全事故隐患,也不利于维护中国船员的合法权益。(16)
因此,中国政府试图控制方便旗船比例的进一步提高,吸引更多的中资船舶加入中国籍,扩大国轮船队。经国务院批准,在现有船舶登记等制度基础上,采取特案免税政策,鼓励中资外籍国际航运船舶转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悬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航行。交通部于2007年6月12日颁布《关于实施中资国际航运船舶特案免税登记政策的公告》,对已经在境外登记并且在规定的船龄范围内的中资船舶,在2007年7月1日至2009年6月30日期间报关进口、办理船舶登记,可以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至2008年底,有44艘船舶获准享受“特案免税登记政策”,船舶吨位总数近200万载重吨。(17)
2009年6月2日,交通部发出《关于延长中资国际航运船舶特案免税登记政策的公告》,规定中资“方便旗”船特案免税政策的执行截止日期由2009年6月30日延长至2011年6月30日。这是交通部第一次发出延期通知。
至2010年底,中国有61艘船舶获准享受“特案免税登记政策”,船舶吨位208万载重吨。(18)2011年12月23日,交通部发出《关于在“十二五”期内继续实施中资方便旗船舶特案免税登记政策的公告》,指出中资“方便旗”船舶特案免税登记政策的实施期限延长至2015年12月31日。这是交通部第二次发出延期通知。
自2007年7月1日起实行中资“方便旗”船舶特案免税登记政策,经过一次延期至2011年12月31日,中国方便旗船队的比重仍然占56.6%,(19)还在继续第二次延期,反映出船舶移籍问题的复杂性与长期性,实质上是政府与市场对船舶资源配置的一场较量。
第三节港口资源配置中的政府与市场
港口是综合运输系
多年以来,石油开发事业是世界公认的风险最大的投资领域。那些在世界石油领域经过几番腥风血雨的洗礼而生存下来的企业,都是有善于冒险的能力。而其中,英荷壳牌石油公司的表现最为突出。英荷壳牌石油公司是一个已有100多年历史的老牌企业,为当今世界最大的能源企业。壳牌公司的分公司遍布世界100多个国家,1990年其总收入达1070亿美元,居世界第2位,仅次于美国通用汽车公司。
壳牌公司不仅在世界500家最大企业的排行榜中名列前茅,而且还被誉为世界上“经营管理极佳企业”。壳牌公司能够取得成就,凭的是100多年来逐步积累的丰富的生产和销售经验,在风云变幻的石油业中巧避风险,从而达到称雄全球的目的。壳牌石油公司之所以能够做到巧避风险,之所以能够重视巧避风险,以保持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是有其原因的。
巧避风险的经营之道:
壳牌公司能在险象环生的世界石油业中顽强的生存下来,并且不断发展壮大是因为它拥有——系列巧避风险的经营之道。壳牌公司巧避风险的制胜之道有:
1.重大决策集体通过,不搞个人说了算。
壳牌公司有一个由6名执行董事组成的董事会。凡是公司的一切重大决策,都需要由董事会集体通过,以防止董事长个人独断专行,从而有效地减少或者避免决策失误。有了这么一项预防措施,就使得公司能够有效地避开一些风险。例如,在80年代,壳牌公司没有盲目地追随潮流,收购其他大石油公司,也没有大量举债从而使公司得以平稳发展。公司董事会在订立长远目标的同时,既注意发挥集体的作用,又注意发挥执行董事个人的作用,从而有效地使公司避免一些风险,能够生存和发展下去。
2.有独特的组织领导方针,部门完全自主,权力不搞集中。
这一项措施,是与壳牌公司独特的组织管理形式相关联的。壳牌公司管辖下的200多个主要部门完全自主。壳牌公司的各个主要部门对经营中的问题,可以自己作出决定,而不需要层层请示。这样,部门主管既可以密切与当地顾客联系,又可以抓住时机,迅速应变,从而增强公司的适应能力,巧妙地避开一些风险。
在本土尚未发现大量石油的英国、荷兰能够逐步超过本土油源丰富的美国,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壳牌公司具有独特的组织领导方针。壳牌的总部设在伦敦,握有最高决策权,包括人事、预算和决算大权。壳牌总部下设9个专业部门,在咨询、技术、训练、国际交易甚至运输等方面,为各公司及其他事业单位提供帮助和服务。总部包括各种专业人才,约有5000人。总部的人不断分赴各地,权力颇大。子公司与当地政府发生矛盾时,总部人员还可出面代表子公司帮助解决。因此,总部的人不仅仅是技术性的帮手和领导,还有着组织上的权力。总公司掌握着最高的决策权,同时又推行灵活的、以团体合作精神为指导思想的分权式管理,给予子公司以极大的自治权。譬如,在人事问题上,新开办的在发展中国家的子公司缺人,则由总公司派去。公司缺人则就地聘用,以便取得地利人和的效果。壳牌在澳大利亚的子公司主要经营炼钢。董事长由澳籍人格斯班担任。格斯班在当地是“社会名流”,关系很广。靠了他,壳牌在澳大利亚的炼钢营业额曾一度超过新日本制铁公司。第三世界一些国家实行石油国有化时,壳牌的子公司充分动用自治权,迅速适应。其他国家的石油公司撤走了,壳牌依旧留下不动,而且仍能保持其原有利润。
和洛克菲勒的埃克森公司做一下比较,就可以看出壳牌公司组织管理的优越性了。埃克森公司的海外子公司的最高负责人以至处、科级领导,几乎都由总公司派去。在每季度一次的营业报告中,只要营业额下降,不管你是出于长远打算,出于战略性改革,或由于难以抗拒的客观原因,都不分青红皂白,辞退了事。这样做的结果,当然就不能保证长期盈利,也不能够使公司有效地躲避石油业中常有的风险。而现在的壳牌公司,由于其上百年的生产和销售经验,和其积累而成的一系列巧避风险的措施日益强大,称雄世界。现在的壳牌公司,有100多张
不同的面孔。在英国,大部分人都认为壳牌公司纯粹是英国的。在荷兰,人们认为皇家荷兰壳牌公司主要是荷兰的。在美国,壳牌的1/3业务是在当地经营的,美国人把它看成完全是一家美国公司。壳牌在欧洲还有许多子公司。壳牌确实是具有全球性的:它的最高管理部门在荷兰人和英国人之间60:40的比例。整个集团的股东39%是美国人,18%是荷兰人。而且,壳牌公司的8个董事中间,董事长格里?瓦格纳是一名荷兰律师,副董事长弗兰克?麦克法迪恩爵士是一个好斗的苏格兰经济学家。董事会中甚至还有一个法国人。
3.把业务发展到世界各地,但很少涉足自己不熟悉的行业。
壳牌公司针对全球石油供应关系不稳定这一难题,采取了两个方面的对策:
一是把石油业各向世界各地扩展。公司先后在5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采石油和天然气,在3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炼油厂,把产品销往100多个国家和地区。这样把石油业务散向世界各地,就可以做到“东方不亮西方亮”,即使遇到了一时一地的风险,也不会影响到公司的整体业务。
二是只做与石油密切相关的能源及化工产品的生意,很少涉足自己不熟悉的行业,以减少风险发生的机会。近年来,壳牌公司在中国广东惠州地区合资建设炼油厂,在香港投资建设青衣油库,在菲律宾的八打雁省扩充炼油设施,在新加坡建立新的输油码头和海底输油管,在泰国东北部参加石油勘探等等。由于都是他们所熟悉的石油行业,情况明,优势多,风险小,因此都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4.反应灵敏快捷,不坐等良机。
壳牌公司有一个优良的传统,就是对于看准了的事情,说干就干,雷厉风行,不惜投下巨资,以免失去良机。例如,早在东欧剧变的前夕,壳牌公司就对匈牙利的国营因特拉石油公司投入大笔资金,使其发展成为今天匈牙利的主要石油供应企业。再如,在西班牙取消国家对加油站的垄断经营之后,壳牌公司也抓住时机,立即打入这一市场,迅速在西班牙建立起了加油站网。为了对付突然发生的情况,壳牌公司在各地的子公司。还定期举行石油供应“中断”演习,这也是壳牌公司设置的巧避风险的三道防线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