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论对政策制定有什么影响?
网络舆论对政策制定有什么影响?
近年来,互联网发展迅速,传播迅速。如今,网络舆论已成为公众表达舆论、参与政治生活、监督舆论的重要平台。近年来,与网络舆论相关的各种事件表明,网络舆论对公共政策的制定有着巨大的影响,是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新途径。然而,政府应该区分好坏,正确处理和有效利用舆论,以产生积极的影响。20世纪90年代,哈贝马斯在《公共领域结构转型》一书中指出,电子媒体正在对现代社会公共领域的基本结构产生重要影响。在中国,当谈到网络舆论时,我们不得不提到一个事件,那就是孙志刚事件。2003年,孙志刚事件导致全国废除《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和《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颁布后,网络舆论对公共政策的影响和作用开始引起关注。根据哈贝马斯事件的定义,公共活动原则上对所有人民主开放。我们可以看到哈贝马斯定义的公共领域的三个要素:私人(即公众)的参与;确保理性辩论的空间(即公共媒体和公共场所);最后,就普遍利益达成共识(即公众舆论或公众舆论)。网络媒体的特点使它成为一个新的公共领域。互联网具有广泛的普及和平等性。在互联网上,人们可以自由地进出在线论坛,而不受身份、地位、性别等的限制。,而且成本并不高。这里削弱了守门员的机制,公众获得了更多的发言权,显示了网络媒体的分散优势。与此同时,互联网是匿名的、互动的。互联网的匿名性决定了其公开辩论的潜力,也决定了它可以为人们提供最大限度的言论自由。公众可以在互联网上隐藏自己的真实姓名和身份,自由发表意见,讨论社会问题和国家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意识形态压力的潜在影响,这是确保公众舆论的前提。网络舆论也是多对多对多的分散性。为了影响政府,舆论必须首先转化为政治权力,才能转化为正式话题或政策议程,这需要一定的条件。哈贝马斯将这一条件与突破大门进行了比较,即只有当舆论发展到一定程度,突破一定程度时,决策者才能注意并得到回应。促进转型的条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推动的网络舆论的形成和影响,离不开媒体的推动。一个事件引发的讨论、争论以及最终强大的舆论,都是媒体推波助澜的结果。在各种媒体的持续跟进报道中,公共事件的影响力不断扩散,同时网络舆论也不断放大,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共鸣。政府被置于强大的舆论压力之下,对舆论的回应变成了一个政策议程,这导致了相关政策的出台。在网络舆论中,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是政府与民众合作的有效方式。它有很多其他参与方式不可替代的优势,但凡事都有两面性。下面我们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影响,包括积极和消极的方面:1.网络舆论是公共政策的提供者。互联网舆论给公共政策提供者一副开阔视野的眼镜,让公共政策制定者了解民生,找到制定公共政策的方向和目标,及时出台相应的政策,改善人民生活。网络舆论不仅可以展示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还可以迅速得到公众对这些问题的态度和回应。更重要的是,公共政策提供商有一个与公众沟通的平台。一旦公共事务或公共政策中的一个问题在互联网上迅速传播,它将得到公众的广泛支持,成为互联网上的热点,这通常表明人们非常关注这些问题,这可能是影响公共生活的热点问题。这为公共政策制定者提供了研究方向。2.打破所谓精英和官方政府对媒体话语权的垄断。作为信息表达和传播的载体,新闻、广播、报纸等主流媒体理论上应扮演公众发言人的角色,但在实践中受到各种因素的限制。有时,媒体的评论并不能真正反映公众的意见和声音,而是成为更所谓的精英和官方政府发言的工具。政府精英垄断了传统媒体的话语权,导致公民与政府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无法实现公民的基本政治权利。网络舆论的出现打破了所谓精英和政府官员对传统媒体话语权的控制。在匿名、平等、自由的互联网上,公民处于平等地位,有充分的发言权。公民的参与可以提供创新的概念,帮助维护民主社会的概念和各种公共价值,补充政府目前无法展示的公共服务职责。(参考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和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