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关人员向公众推介形象或者通过媒介向公众推介形象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22-09-15
点击数:
找出公关障碍的目的是要处理障碍,处理需要把握好一些基本原则:
(1)尊重。障碍原因有多种,但表现形式只有一个:公众不接受。面对公众冷漠、反感甚至抵触的反应,切忌以牙还牙、一报还一报,而要首先表现出对公众态度的尊重。
亚伯拉罕·马斯洛认为每个人都有受尊重的需求,都希望受到别人的尊重,并且把这个需求放在他需求层次的第四层(《人类动机的理论》)。如果公关人员希望得到公众的尊重,首先要对公众的所有行为都要表示理解和尊重。战国时平原君听任美人嬉笑长者残疾,门客立时星散,杀美人以谢罪,门客马上复来,现代公关活动固然不用杀人来表示尊重,但展示自己真诚的道理是一样的。
公关人员向公众推介形象或者通过媒介向公众推介形象,是一个双方感情、思想交流的过程,也是双方价值观念交流的过程,从心理上给予公众满足,是消除双方之间障碍的前提。
(2)正视。外交官们喜欢顾左右而言他,因为他们在不知道怎么说时必须说话,还不能说错话,也因为他们面对的是同样的公关对手。而面对公众提出的异议,回避却是一种鸵鸟政策,是给对手们提供了绝好的攻击机会,从来没有哪个组织能够靠回避化解掉公众的不满:雀巢没有,可口可乐也没有。
正视公关障碍,承认公关障碍,甚至承认自己工作中的不足(说别人错误时要超小心)才能想方设法消除这些障碍,也才能表现出自己的勇气和责任感——成为揭穿皇帝新装的小男孩。
(3)处理。领导不喜欢只会汇报问题的员工,他们需要你处理问题或者给出处理问题的方案,而自己只需给出评价,以展示他们高出你一筹的智慧。
因此,实施人员在发现公关障碍后,还要能在一定程度上处理障碍。处理的原则有二:一是适时,二是适度。
适时的意思是指公关人员对遇到的公关障碍处理时要掌握好时机:预料之中早有准备的,当然马上解决,甚至先发制人,解决于障碍萌芽之前;预料外自己能够圆满处理的,也可以尽早处理,但遇到自己难以自圆其说,或者障碍偏离主题,就要留下缓冲的余地不要贸然处理。诸葛亮孤身过江,连吴抗曹,实在是公关战略中的大手笔:早早判断孙权动摇心态,预先处理,不使他在群臣面前有丝毫表露;舌战群儒,提议火攻,及时处理,应对自如;暂借荆州,共同发展,则是暂缓处理,搁置争议,把问题交给子孙后代来解决。
适度的意思是指解决问题时要站在公众立场上,把握好分寸:能够全方位消除障碍的,就彻底消除;障碍过大的,要给公众留下转变看法的时间,不要急于求成;至于障碍目前来说不可调和的,也要立足长远,为日后的消除建立基础。
公关障碍出现的原因不同,处理的技术手法当然也各异,什么针锋相对、顺水推舟、软性洗脑、价值分析等等,自有战术专家专题论证,本书只从战略角度讨论一下基本解决策略:
(1)找原因。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凡是对组织印象不佳,必有一定原因。要消除这种不佳印象,不分原因全方位地用全新形象替代是许多组织的选择,而且具有效率高、见效快等特点,但由于措施缺乏针对性,新形象的宣传力度稍有放松,固有的不佳形象不免就会卷土重来。因此,找出产生公关障碍的原因,并采取针对性措施消除掉,才是除根固本之策。
(2)真诚。公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资讯时代的公众眼睛是闪亮的。不要试图掩饰什么或者耍些花招计谋来蒙骗公众,即使你蒙骗了一时,也蒙骗不了一时半,更别说一世了。事实上,我们所见到试图在公众面前耍花招的组织,无一不是以失败告终,比如三鹿,比如安然。
公众可以忘记你的落后,可以忘记你的弱小,可以忘记你的急功近利,但忘不了你的欺骗。真诚是你取得公众信任的唯一方法,也是消除公关障碍的唯一方法。
(3)求同。组织与公众的立场不可能完全相同,也不可能完全不同,强调不同点,则产生公关障碍,强调相同点,则建立公关坦途。“求同存异”是我国政府在万隆会议上的公关创新,这一政策消除掉了会议的争吵气氛,为会议找到各国的共同点,进而取得历史性成果奠定了基础。战略公关要赢得公众的认同,找出大家的共同点,把组织和公众划在同一个阵营里后,那些小小的障碍,自然就淡漠得多了。
(4)换位。不理解障碍产生的原因,就去猜猜公众是怎么想的,不理解公众为什么会这样想,就把自己当成公众。晋惠帝司马衷自己没有挨过饿,所以问灾民“何不食肉糜”;毛泽东让毛岸英去陕北当农民,才能知道农民怎么想。
如果自己都不用组织的产品,自己都不喜欢组织的代言人,你能让公众使用,让公众喜欢吗?设身处地地为公众着想:他们接受信息方便吗?他们如果相信组织发布的信息,会与内心价值观念冲突吗?他们如果喜欢组织,能承担得起时间、家人、亲戚、朋友检验的风险吗?他们如果接受组织形象,要付出一定的经济成本吗?
(5)创新。对于各种俗透了的公关手段,见多识广的公众早就有了免疫力,即使是真诚为公众着想的措施,也会因为各个组织的反复使用,而使公众产生“审美疲劳”。现在媒体还会为名人的代言广告争议吗?还会追捧一家号称向国际巨头宣战的民族企业吗?名人代言和比附定位的公关活动目前躲开比找到都难,媒体也要寻找能吸引受众眼球的新鲜内容来报道。
创新是一切活动的生命力,消除公关障碍,也要有点创新意识。
公关是手段,不是目的。
大家都知道你,都知道你好,也是手段,不是目的。
公共关系最终是要取得公众的支持,尤其是你最需要的支持和最长久的支持。否则,公众的好评只是客气,只是应酬时的一种礼貌。
因此,知名度、美誉度等指标不过是评价公关活动的数据,不算是成果。沉甸甸的麦穗是成果吗?收获到仓里才算是成果!
当宣传到位、沟通到位、交流到位,所有的公关障碍全部扫除,街头巷尾一片赞誉之声,公关实施工作完成了吗?为山九仞,功亏一篑——千万不要忘了及时收获成果。
形象的树立是战略公关的核心,怎样才算是形象树立起来了?教科书上说可以调查知名度和美誉度,并且和公关活动实施前进行对比,如果达到一定指标,就算是完成公关任务了。
古希腊的雄辩家埃斯基涅斯演讲之后,听众说:“他讲得多好呀!”而古希腊的另一位雄辩家德谟斯梯尼演讲完后,听众说:“走,我们打腓力去!”两个人谁完成了公关任务?谁收取了公关活动的成果?
诸侯对孔子说:“您讲得真好,我很佩服,希望您能留下来任职,为我充充门面,但我还是要执行法家的路线。”孔子的公关活动成功了吗?
人们知道你的组织,赞美你的组织,但当你需要公众支持的时候,却牵不到公众的手,靠不上公众的肩膀,我们只能说,您的公关工作还欠最后一把火。
在获取了知名度和美誉度之后,不要懈怠,把工作朝下一环节一交了之。从战略角度上来讲,公共关系是贯穿于整个组织战略始终的,成果的确认是公共关系最重要的工作之一。确认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1)及时收获。公关的宣传沟通工作与成果确认收获工作同时展开,在树立良好形象的同时,也得到了公众最及时的支持。电视购物里一个劲地强调:“现在就拿起电话,拨打热线……”陈水扁在台湾领导人大选前一天制造对自己的枪击案,一举扭转选情落后局面,赢得台湾大选,都是这方面的例证。
这种收获方式往往适用于自己公关实力有限,难以持续开展,从而有可能被对手赶超时;或者对自己公关活动的基础即组织实质缺乏自信,抱着收到一个是一个的心理时开展。
公关活动由于公众的心理难以把握和竞争对手的不可预料,今天见到的效果明天是否还存在,往往是中小组织极为担心的问题。面对遮天蔽日的信息潮,“一鸟在手胜似二鸟在林”的心理促使他们把公众的实际支持早早落袋为安,至于急功近利的色彩是不是影响到日后的长久形象,则可以靠落实宣传时做出的承诺来弥补。
至于因为虚假宣传而得以及时获取成果的,有违公共关系的基础,就不作为咱们讨论的话题了,陈水扁就是靠公关手段赢了大选,锒铛入狱的下场也让他得不偿失,请每一个公关人谨记。
(2)延迟收获。公关形象树立起来后先不忙着收取实际成果,而是继续培育形象,直到组织形象稳定地建立在公众心中,再慢慢寻求公众的实际支持;或者在计划获取公众支持之前一段时间,就开始宣传沟通,让公众早早知道自己的组织形象,以便从容收获。
这有点放长线钓大鱼的意思。眼前的实际利益并不能太多顾及;急急忙忙地收取实际利益,无论怎样掩饰,都不免给人以利用公众的感觉。组织刚做了点公益活动就忙不迭地在所有销售场合大肆宣扬,“我们为灾区捐款××元”,一副小家子气;而“买我们多少产品就捐多少钱”的做法更是有先收钱再付出的痕迹。为避免公众反感和以后可持续地收取公众的支持,组织会放慢收取公众支持的脚步。春秋时陈无宇散财收买人心,直至数代之后,方才取代姜氏,称王齐国;现代新浪网不会再一开始就在页面上布满广告,隐忍数年亏损,方才成为互联网一方巨头。
(3)隐性收获。获取公众支持是公关活动的实际目的,但单纯为获取公众支持来开展的公关活动却常常为公众所反感,因此如何把获取支持做得隐秘就成为公共关系的一项高层次工作。
古代大臣篡位,都要群臣多次劝进,自己再多次谦让后,才算完成收获成果前的最后一项公关工作,就是这种收获的低级应用,虽然这种手段由于用得太滥已经没有人相信了,但顺着这条思路走下去,会把这种手段升华为真正意义上的不收而收。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是不是有意要获得清高的名声?王羲之东床坦腹,是不是故意要剑走偏锋,赢得准老丈人的青睐?古人的思想无可考证,但现代组织插柳成荫是不是无意大家可以推测一下:哈佛大学以自己对社会的卓越贡献,赢得了各界源源不断的巨额捐赠,是不是为了获取捐赠盈利才打造自己的影响力?
一个组织的形象如果真的在公众心目中扎了根,真正公平公正的社会是不会让这个组织没有回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