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危机公关发生时,企业是否应该道歉?
没有用了吗?实际并不尽然,思维模式往往脱离具体事务,提供更高层面的指导。
《哈佛商业评论》预测说,未来20年里,现存的行业领导者将变得越来越灵活多样,会越来越擅长解决复杂问题,并以此占据市场地位。
这里的复杂问题,是指没有标准解决方案的问题,需要多维思维来解决的问题。
例如,MBA的教学特色是以案例教学为主,让学员在情境中思考,以便因地制宜地实施管理。加拿大著名管理学者亨利·明茨伯格担任了15年MBA课程的讲师,他提醒MBA毕业生说,每个人都应该意识到,仅有管理知识并不能保障你成为好的管理者。管理者在进行决策的时候,不仅需要综合性的管理知识,更需要了解所处的商业环境,增强历史、法律、文化和宗教等“情境性知识和技能”。
■不断建立多维思维的框架,培养新视角
投资大亨巴菲特的合伙人查理·芒格,毕生钻研商业系统和许多其他学科来构建多维思维模型。例如,芒格运用物理学、数学、生物学、经济学、工程学、心理学等多维思维,理解市场和经济的运作,成为备受巴菲特看重的商业模式识别大师。
芒格提倡不断学习众多学科的知识来形成一个思维模型的复式框架。只有把这些知识结合起来,并贯穿在一个思想框架中,才能对正确的认识和决策起到帮助作用。
例如,1987年股市大崩盘使得经典经济学陷入危机,使用生物学的观点来了解股市和经济变得流行起来,从经济学模型的稳定平衡变成不断适应过程的动态不平衡。
芒格跨界多学科所使用的思维模型(大概100种),如物理学的临界点,数学的复利模型,生物学的进化论、复杂适应系统,工程学的后备系统、断裂点理论,心理学的认知误判模型等。
“多元思维”即吸收多学科的知识,从每个学科中总结出特定的思维模式。掌握基本原理、分析模型和工具方法,关注核心而不是关注全部的内容知识和细节。依靠综合思维框架进行思考和决策,产生1+1>2的“超常力量”,而不是成为某学科的专家。
2017年夏天,职场励志漫画书《未生》成为很火爆的一套书。
作者用围棋的思维模型来思考人生:“在围棋的棋盘上,有361个交叉点,每个交叉点,我们都要做出正确的选择,才能完胜全局。围棋,就是缩小的人生。”
《未生》运用围棋思维中的战术来解读职场中那些重要情境下的生存法则(例如,职场中谈判、对话、人际交往等),以及在不同的职业发展阶段,如何用下棋的思维,步步推进,实现自我成长,最终成为人生赢家。
这本用围棋智慧养成的职场书,它独特的思维方式和不同领域的视野,帮助很多职场新人建立起对工作进行复盘的能力,更快速地入门和成长。
这种具有多个领域的思维和体验的人,被称为“跨界者”。“跨界”已经成为一种现象级的个人发展策略。
跨界者,能够在不同的领域穿梭,甚至游刃有余,并在跨界空间中获取丰富的体验和收益,在广阔的视野中斩获机遇,快速发展。
那么,我们用一张剖面图来总结一下,跨界者在宏观、中观和微观不同层面的视野和能力,如图3-11所示。
●微观层面:专业知识/技能。很多跨界者,都是在保证专业精深的基础上拓展知识和能力的边界,以局部的精深,脱颖而出,建立一种有主有辅的多重身份,为跨界提供出发点。
●中观层面:通用性/可迁移的知识/技能。通过通才教育、可迁移的能力的重视和培养,建立与世界互联的能力,为跨界遨游插上翅膀。
图3-11 跨界者剖面图
●宏观层面:全局性的思维模式。这是一种框架式的思考,保持多维思维,整合多项资源,为跨界提供方向和路径。
小结
1.设计“复合式思维结构”:成为复合型人才,拓展职业发展的空间。
2.设计跨界发展策略:全局性的思维模式,通用性/可迁移的知识/技能,拓展专业知识/技能的边界。
打造斜杠身份
从自我需要出发,全方位地回归到自我本身的状态,重新定义自己的工作和生活。
斜杠,不是身份标签的堆砌
在前两节中,展开了两种自我身份的发展方向:
复利型人才,在垂直方向上探索自己的深度。向往某些专长在某个领域里达到极致,实现深度自我,凸显身份的个性化。
复合型人才,在水平方向上探索自己的宽度。追求思维格局、能力素质的迁移和跨界发展,凸显身份的多元化。
在本节里,是自我身份的另一种发展趋势:
在多方向上探索职业和生活的自由化。从自我需要出发,寻找自己的燃点和更多新身份,凸显身份的碎片化。
于是,出现了“斜杠”这种现象级的身份标签。从以前的追求“财务自由”到追求“身份自由”,摆脱单一职业的限制,开启多重身份,开放自己,已经是很多职场人新的奋斗目标。
然而,“斜杠身份”的构建有一种误区:堆砌罗列很多标签,似乎越多越有价值。但是,杂乱无章的自我堆砌、随手画杠并没有亮点,且缺乏深刻。
每个斜杠应来源于对自己的燃点的探索,这样才能继续开发自己的斜杠能力,并通过多重身份获得多重收入,以及多样性的人生体验。
小结
如何构建有价值的斜杠身份?
1.设计斜杠的组合模式
通过“主业+副业(兴趣/爱好)”“主要特质+辅助特质”“职业素质+人文素质”等不同组合
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难免会犯错,当因为犯错引发危机公关时,是否应该道歉呢? 有人认为应该道歉,也有人持否定态度。其实,这个问题不能一刀切,是否应该道歉应该在考虑以下四个情况之后决定。 1、企业是否真的犯错或只是被认为犯错 进行危机公关时,企业进行道歉就意味着它愿意为造成的损失承担全部或部分的责任。因此企业首先需要确定是否发生了损害,如果发生了损害,企业是否有责任。这个过程,企业必须快速、准确地完成。 2、所犯的错误是否严重 有些错误涉及企业产品、服务和使命的核心,有些错误则相对次要,且影响较小。比如产品安全性问题,食物中毒,这些都是严重错误。 严重错误会从根本上威胁到企业的使命,因此进行危机公关时,道歉必须真心实意。虚假情意的道歉会带来严重的损害。 而不那么严重的错误,企业可以有更多的选择,但道歉是成本相对较低,且收益较高的选择。 3、公众对于错误的反应 有时候企业的错误给某个人或很少一部分人造成损害,以往这样的错误可以私下解决。但是在自媒体和社交平台发达的今天,一个消费者的抱怨就有可能会在网上疯转,影响数以万计的消费者,造成严重的公关危机。 因此对于错误,企业是否应该道歉,应该评估公众对事件的反应。一般来说规模大、实力强、地位高的组织(比如百度、阿里巴巴、中国电信)对地位较低、力量较弱的个人或团体造成的损害会更容易引起公众的强烈反应,这样的企业如果犯错是非常有必要道歉的。而对于小企业,他们犯错更不容易引发公众强烈反应,这个时候也可以选择不道歉。 4、企业是否承诺做出改变 企业进行危机公关时,是否道歉应该评估企业在多大程度上能做出改变。如果不能做出或者不愿意做出改变,道歉将不是一个好的选择,因为这种情况下发出的道歉往往会显得很空洞,没有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