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往企业花费大量资源研发出的新技术、新产品并不能为消费者接受
持之以恒的创新投入
华为从成立之初就明确:“技术创新是决定企业存亡的生命线。”
从1993年起,华为坚持以每年超过销售额10%投入到技术研发中。1993年华为成立了基础研究部,专门负责研发集成电路(ASIC)。大量ASIC芯片的推出,构筑了华为在硬件方面的核心技术基础。1996年任正非提出了华为著名的“压强原则”,使华为部分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局部领先。2009年,任正非又提出了“深淘滩,低作堰”,确保增强核心竞争力的投入,多为客户创造长期价值。
目前,华为共有10000多名工程师从事移动网络技术的研发工作,华为在全球创立了17个研发中心,并和客户一起创立了超过22个联合创新中心,华为2009年专利申请总数排名世界第二。
持之以恒、心无旁骛的技术创新为华为取得核心竞争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严格规范的创新管理
任正非曾这样总结华为的管理经验:“产品发展的路标是客户需求导向;企业管理的目标是流程化组织建设。”
为了规范研发管理,从1998年开始,华为用了5年的时间,花重金引进推行IBM的IPD集成管理模式。IPD彻底改变了华为的技术管理和项目研发流程,从立项、开发,到将产品推向市场,再到量产的项目管理,实现了公司范围内的跨部门协作,规范了华为的技术创新管理流程。
IPD技术保证了“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的技术创新,让华为的技术创新做到在准确理解客户需求之后,再将客户的需求准确传递,然后融入研发创新工作中,并且保证了人力、能力的全面支持。
IPD的创新管理成就了华为在满足客户需求方面“让客户惊叹,让对手心寒”的高效配合能力。
基于客户的持续创新
任正非曾说,华为在全球的增长得益于“基于客户的持续创新”。
华为早期也习惯于技术驱动型模式,但技术驱动模式常常显现出技术与市场脱节的弊端,往往企业花费大量资源研发出的新技术、新产品并不能为消费者接受。
1998年,华为果断地从IBM引入IPD集成研发模式,开始从“技术驱动”向“市场驱动”全面转型,并确立了“坚持以客户价值观为导向,持续不断地提高客户满意度”的技术创新理念。
例如,华为分布式基站就是在基于客户需求的基础上研发出来的,并获得2008年度中国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又如,华为基于欧洲客户需求,开发出了分布式无线基站解决方案,大大降低了机房的建设与租用成本。
为了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华为规定每年有5%的研发人员去做市场,每年有5%的市场人员去做研发。研发与市场的紧密结合,让华为的新技术、新产品受到市场的广泛欢迎。
第十章 危机管理,品牌祸中 求福之道
企业面对突发的危机事件,如何临危不乱,寻找转“危”为“机”之道,这是品牌危机管理的精髓。
古希腊一位哲学家曾经说过:“人类的一半活动是在危机当中度过的。”
商场亦是如此。当今商场可谓一个包含无数未知因素的魔方,危机四伏。特别是在当今赤裸的网络时代里,企业被各种舆论包围,危机更加险象环生。
据美国公关专家对部分著名公司的调查:80%的企业管理者认为,企业发生危机如同死亡、税收一样不可避免;14%的企业承认,曾经经受过重大的危机。
可见,危机对于企业而言,并非偶然的不幸遭遇,而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国外一些著名企业认识到了危机的普遍性,甚至把危机视为企业生存的压力,增强自己的忧患意识,比尔·盖茨就曾告诉他的部下:“微软距离破产只有18个月。”
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但有过不去的品牌危机。近年来,品牌危机频频爆发,令人扼腕叹惜!“蒙牛黄曲霉素事件”、“达芬奇天价家具造假事件”、“郭美美微博炫富事件”、“双汇瘦肉精事件”、“丰田刹车门事件”、“富士康跳楼事件”等。
品牌危机,犹如洪水爆发,来势凶猛,使企业猝不及防。然而,品牌危机注定就是无法抗拒、无法驾驭吗?
第一节 探析企业品牌危机
品牌危机源于企业运行过程中的一些突发性事件,常在预料之外,却破坏力巨大,往往造成企业品牌形象在公众心目中的恶性变化,极大地损害品牌的美誉度和忠诚度,甚至使企业辛勤培育多年的品牌毁于一旦,给企业带来“灭顶之灾”。
在某届奥运会上,有一名运动员脚穿耐克运动鞋飞驰在百米跑道上,鞋底突然掉落,引起全场哗然。事后媒体以“耐克鞋饮恨绿茵场”为题大肆渲染,使耐克陷入一场信任危机之中。
一、品牌危机的特点
1.突发性
危机事件的演变具有一个过程,然而危机的表现却常常带有突然爆发的特点。例如,“霸王洗发水致癌事件”、“美的紫砂煲黑幕事件”、“强生含毒门事件”等,都是在企业猝不及防的情况下突发的。
2.破坏力巨大
危机事件往往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所以对企业品牌信誉的破坏力巨大,甚至给企业以致命的打击。例如,接二连三的丑闻最终使全球500强企业日本雪印公司陷入覆灭的绝境;“丰田刹车门事件”使丰田品牌在中国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明显下降,其品牌影响力由召回事件前的第一位,下降至目前的第五位。
3.引人瞩目
“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危机事件会激发人们的好奇和恐惧心理,所以常常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