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就有必要保护其不受伤害
而到了八十年代,产业结构的变化和消费群体的旺盛需求,让松下品牌国际化的战略以在海外建立生产中心为主,实现产销一体化的发展格局。
进入九十年代后,松下品牌国际化的进程明显加快,其采取资本合作、营销合作、技术合作以及兼并等策略,快速地推进品牌占领更为广阔的国际市场。同时,它还加大各类人才的培养力度,并建立专门的机构来预测市场的发展变化趋势,从而避免出现不必要的投资风险。
第三,在品牌管理上,松下最终形成了坚持单一品牌发展的企业战略,同时通过不断提高品牌管理的力度来达到提升品牌价值和形象的目的。
在松下漫长的品牌发展史上,它曾使用过两大基本品牌—National和Panasonic。为了使这两个品牌有明显的区别,松下曾在出口时用黑白两种不同的颜色来加以区分。
随着新经济时代的到来,松下意识到品牌发展模式的重要性,于是在本世纪初,果断地调整了经营策略。在详细分析欧美的市场状况后,松下对外公开宣布在海外市场上逐步放弃National商标的使用,而集中所有资源来全力打造Panasonic品牌。也就是说,在公司决策层层面将Panasonic定位为全球性的品牌。
实践证明,松下的国际化单一品牌战略是成功的,这样做的结果不仅使它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来加强品牌管理,相应地降低生产经营活动的成本,而且单一品牌战略的实施也有助于企业产品核心价值和品牌形象的塑造。品牌的知名度得到了强化,那么,其参与市场竞争的实力也将会得到显著增强。
第十章危机管理——为不可预见的危机做计划
树立品牌危机意识
世界上没有常胜将军,任何人都有可能被随时打败,同样,世界上没有永远光彩夺目的品牌,一旦疏忽,就有可能被替代。我们所能做的,只是让品牌尽量长久地光彩,而树立品牌危机意识,便是这份工作的开始。
《诸葛亮兵法》中曾这样写道:“夫国之大务,莫先于戒备。若夫失之毫厘,则差若千里,覆军杀将,势不逾息,可不惧哉!……无备,虽众不可恃也。故曰,有备无患。故三军之行,不可无备也。”大意是说,关于国家的大事情,首先要做好国防,若有一点松懈,就会导致严重的后果:将士被杀,军队覆没,国家灭亡,这是非常可怕的事情……对危机有所准备,即使对方军队再多也不用担心。所以,要居安思危,常怀危机意识,尤其是军队,更应树立危机意识。
诸葛亮书中的这段话,很明确地表达了一个国家、一个军队树立危机意识的重要性,居安思危是国家、军队管理的首要准则。同样,在品牌危机管理中也是如此,要塑造好一个品牌,必须要进行品牌危机管理,而要做好品牌危机管理,首先要树立品牌危机意识。
华为是一个国际化的企业,虽然这个品牌在世界范围内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但华为的党委书记曾在一个公共场合用这样两个词来形容华为领导层的心态:“沾沾金”和“如履薄冰”。这两个词都是形容谨小慎微的意思,为什么华为的高层会用到这两个词呢?我们从媒体对其的提问中可以找到答案。有媒体问华为的高层为什么会对国际新闻比较感兴趣,党委书记表示,华为是一个国际化的企业,也是一个国际化的品牌,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的风吹草动,都会影响华为的中枢神经。从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出,华为的忧患意识是非常强烈的,它似乎时刻都在准备迎战。
正是因为华为企业有着这样强烈的忧患意识,才使得华为这个品牌多年来一直光彩夺目,即使遇到一些品牌危机,也能够顺利化解,充分保证了华为品牌的价值。
品牌是企业中的一项资产,这是无可厚非的,当然,这项资产是无形的,其价值也是难以准确估算的。品牌既然是企业的一项资产,而且具有一定的价值,那么,我们就有必要保护其不受伤害,这样才能保证品牌原有的价值。
品牌危机的出现通常是由一些关于品牌的事件引发而致的,比如,某品牌下的产品被新闻媒体报道,说其存在质量不合格问题。这时,品牌就出现了危机,如果处理得好,就能使品牌价值不受损害,甚至还有可能借此事件提升品牌知名度;而如果处理得不好,该品牌的价值就会被折损,甚至导致整个品牌覆灭。
对于这种情况,最大的问题就是如何处理好这次危机。在处理危机时可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有准备。也就是说,在这一危机出现之前,我们已经做好了相应的应对准备,比如处理策略、方法、流程等,甚至还有专门处理类似危机的团队,这便是一个有忧患意识的企业。而且因为之前有计划,所以,在处理过程中就会显得较为从容,就能反应迅速并高效地解决每一个问题。另一种情况就是没有准备。当这种情况出现后,经营者举手无措,盲目无助,即使一些经营者心态沉稳,比较淡定,但一时半会却拿不出解决处理的方案,降低了危机处理的速度和效率。而一个危机拖得越久,对品牌的伤害就越大,就越不好处理。为此,处理危机的成功率会大大降低。
这便是在处理品牌危机时有准备与没有准备的区别,有所准备,说明有一定的品牌危机意识;没有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