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寻找很艰辛、调亮有些难、拼写错误多、塑造不准确
标定”或被“指向”的“我”,被快速“拼写”出来,在场景中转变为购买行为,被商品“转载”、“呈现”。
因此,我们发现:人是商品“拼写”的动物,商品成为不折不扣的人的“代言人”。这就是说,什么人买什么商品,什么商品代言什么人。换句话说,消费者买的不是商品,而是他自己。
那么,消费者心中的“我”是谁?究竟什么结构了“我”?什么又“拼写”并“塑造”了“我”?
马斯洛的需求理论破译并解构了人类的“需求”密码和层级结构,为我们看清每一位消费者的购买动机打开了一扇“视窗”。消费者正是在这些不同的层级上借助对应的商品和服务满足相应的需求,以兑现“本我”、展现“自我”、实现“超我”(弗洛伊德概念)。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从又一个侧面为我们洞悉消费者行为打开了另一个“视窗”。在他看来,人格有三重结构:本我,自我,超我。“本我”不顾现实,只要求满足欲望,寻求快乐;“超我”按照道德准则对人的欲望和行为多加限制,而“自我”则活动于本我和超我之间,以现实条件实现本我的欲望,又要服从超我的强制规则。“自我”不仅必须寻找满足“本我”需要的事物,而且还必须考虑到所寻找的事物不能违反“超我”的价值观。消费者照镜子式的购买行为无疑是对三个“我”尤其是现在进行时“我”的“叙述”和“拼写”。而这个现实的“我”中,既记忆有过去的“我”,也孕育有未来的“我”。
镜式消费——自我拼写模型
特别的“爱”,献给特别的“我”
购买行为是一连串的消费心理的反应,而消费心理有着不同的呈现方式:面子心理、炫耀心理、从众心理、攀比心理、求美心理、求名心理、偏好心理、便利心理、选价心理、权威心理等等。实际上,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就是由这些高高低低的需求与纷纷杂杂的心理“操控”着,需求带着心理的“标尺”和“颜色”,“魔幻”为一件件标写着“自我”的商品,或灿烂,或暗淡,或张扬,或矜持,或浪漫,或内敛,会狂野,或自卑……将一个个特别的“爱”献给一个个特别的“我”。
当然,有些消费者的购物不为自己服务,而为别人的需求或可能需求发生,如购买礼品。似乎这种“一心只为别人着想”的行为远离了对“自我”的拼写,而本质上送礼行为依旧是对自己内心“需求”背后的那个隐藏的“我”的“折光”与“刻画”,企图在人情世故和特殊表达的往来中“拼写”自我——无论是送的“孝敬”还是“慰问”,也无论是送的“小意思”还是“大情感”,都是“我”的感情、希求、愿望的抒写与勾画。
面对一架架商品,每一个消费者有意无意间都把商品当做了镜子,在镜子中寻找自我、调亮自我、拼写自我、塑造自我。也许寻找很艰辛、调亮有些难、拼写错误多、塑造不准确,但是,消费者的天性、禀赋、爱好、追求,无时无刻不是充满着对幸福生活的期盼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无一不是对“自我”需求的“叙述”和形象的“拼写”。
镜式消费,让“自我”照亮世界
“拼写”,是一个系统的命题,抑或是一段艰难的求索,破译并解读消费者行为的细胞“镜像”密码,有助于指导我们对消费者心理和行为的把控,进而主动采取措施引导消费行为,赢得市场竞争。这不仅是经营者同样也是生产者和服务机构破解的试题。
重视消费者行为调查——捡拾消费者形象“碎片”,“喷墨写真”抑或“3D打印”消费者“自我”
企业以及服务企业的咨询、管理、广告等机构要想准确、到位地把握市场脉搏,及时研发和适时调整生产、提供市场叫好又叫座的产品和服务,不可闭门造车,闷头生产,造出一堆与消费者需求“风马牛不相及”的产品和与企业营销“牛头不对马嘴”的方案,必须主动深入消费者中,对消费者行为进行调查研究,弄清影响消费者行为的环境因素(气候、区域、资源、政策、文化)、社会因素(人口、民族、阶层、组织、消费)、企业与产品因素(战略、理念、定位、品牌、管理、技术水平)、家庭因素(角色、收入、生活水平)、个人因素(知识、动机、文化、态度、个性、生活方式)等到底是什么,并有效调整生产行为、组织行为、销售行为、品牌管理行为、企业文化行为等,才能在产品和服务中“植入”消费者密码,“同频”消费者心理,“共鸣”消费者感情,实现产品/服务与消费者的无缝对接、息息相关,做到与服务对象的同心同德、同频共振。
(引自http://www.5ucom.com/downqy/504772.shtml)
倾听消费者心声——搜寻、捕捉消费者或刻骨铭心或缥缈易逝的重要信息,推进并校正生产、销售、服务行为
消费者在想什么?有什么需求?喜欢吗?忠诚吗?都需要企业生产者、经营者以及为企业提供服务的机构和组织倾听。比如:
质量——产品或服务的特征,属性,尺寸;功能方面的特征,可靠性,有效性,品位,成效,缺陷等。
成本——给客户的价格,维修费用,采购价,融资条件,折旧价,剩余价值等。
交货——交货时间,发货时间,周转时间等。
服务和安全性——服务要求,零部件的可取得性,质量保障,可维持性等。
及时、准确搜寻和捕捉到消费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