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防范民生舆情异化
如何防范民生舆情异化
: 161.调节“减压阀”,力争发帖诉求妥处领导们常说,群众利益无小事。领导们还说,凡是涉及群众的切身利益和实际困难的事情,再小也要竭尽全力去办。如果社会管理者没有本着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的原则,把这些小事办好、办到位,使广大群众切实感受到社会公平正义,一旦群众的“获得感”变成“剥夺感”,现实中不起眼的小事就会异化为网络空间此起彼伏的攻讦。故此,各级党员干部不仅要勇敢走进舆论场,还要扑下身子沉下心,到群众身边摸查排底,有效解决舆论场关注点不重合、不共鸣,甚至相对立的状况,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力争发帖诉求自然沉降消失。2.搭建“防火墙”,争取理性族群支持在公共信息提供和交流的空间里,探求真相,尊重事实,坚守正义,应该是文明社会主流网民的自觉行动。在现实生活中,底层板块的意见传达通常需要理性族群作为中介和放大器,从而引发社会的广泛关注,这与理性族群倡导的抑制强权、促进正义等价值观取向一致。但是,有些异化的民生舆情从一己利益出发,肆意操纵舆论,搅浑舆论场,这与理性族群倡导的平等交流、和谐友善等文化氛围并不相符。故此,可以通过定向定点传播等“打预防针”的方式,深入强化对社会精英和青年群体的影响,避免理性族群受到非理性干扰,在网民无序的诉求状态和有序的社会发动之间筑起一道“防火墙”。3.引入“自来水”,推动网络空间自净理性声音是舆论场的“压舱石”,但理性声音不会凭空出现。当不同群体的利益主张发生碰撞时,唯有理性思辨的力量方能对冲情绪表达的焦躁,厘清事实真相。面对异化的民生舆情,既需要社会管理者关注相关群体的利益诉求,将躁动情绪导入规范的舆论渠道内,也需要教育网民理性表达、自我净化,进而推动政府议题、公众议题与媒体议题高度重合,形成可控可导的舆论走势。网络舆论只有经过网络的自我净化,治理者的善管善用后,文明理性才会成为网络民意的主流,舆论暴力才会大大降低,舆论场将修复受损生态,呈现纠偏效应。4.装好“倍增器”,形成舆情应对合力当前,构建舆情应对合力,增强主动性、有效性,处于不断总结经验、形成规律性认识的阶段。在借鉴吸收各地已有经验基础上,主要是以下路径:一是绑定舆情治理的主体単位,实现利益协同、资源协同、政策协同;二是系统梳理舆情引导工作和业务流程,建立可供量化的舆情指标体系;三是有针对性的构建预测模型,按照量化指标体系标准全面计算分析舆情内容;四是将关键的舆情数据归类存储,运用大数据技术进行多次价值开发,实现舆情预测和网络舆情引导工作前置。一言以概之,排除认识分歧,不计利益得失,才能在舆情的正确引导上形成合力。实践出真知,也检验效果。客观而言,异化的民生舆情既是网络舆论混杂无序、相互矛盾、多元对立的状态呈现,也是形成稳定、开放、包容、理性的多维公共舆论空间的基础。民生舆情本身,不会改变人们对现实生活的想象和期待。但是,社会管理者防范处理民生舆情异化的方式方法,却会让网民围绕权力符号、弱势标签展开联想,甚至延伸至对当今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理性思考。面临互联网越来越大的民意压力,社会管理者需要深刻认识互联网信息传播的特点和规律,适应表达空间不断拓展、监督权利不断加强、社会参与机会不断增多、公共协商机制不断完善的舆情新常态,把互联网上的社情民意与政府的施政努力结合起来,推动舆论场逐步转向结构有序、方向趋同、正面积极的良性舆论结构,这不仅是各级党委政府善管善治新媒体的有效路径,也是推进社会文明与进步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