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生:转危为机
在全球拥有优势的这些产业和第二次全球化时代的代表性产业进行深度融合,开创一个全新的智慧文明时代,这是完全有可能的。
2008年世界金融风暴爆发之后,很多人都认为,这不过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规律性、周期性经济危机,五六年之后就会恢复。但事实上,第二次、第三次工业革命推动的第二次全球化浪潮在全球范围内的经济红利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已经消失了。全球化浪潮的产业重心有很大一部分开始往东南亚、中东欧等地转移,中国的崛起让发达国家的获利空间缩小,必须有新的产业革命、新的科技突破,才有可能带来世界经济的持续增长。事实上,2008年的金融风暴已经过去10多年了,发达国家的经济依然一蹶不振,除了美国。美国之所以可以独领风骚,是因为其策动了第三次全球化浪潮的主导产业形态,在互联网、生物技术这些最新科技领域依然走在世界前列。
虽然中国在第二次全球化浪潮这个经济生态里面,和发达国家之间的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金融资本链基本对接,短期内还没有构成对发达国家的威胁,但是中国在第四次工业革命中追赶了上来,在很多方面领先美国甚至全球。人类历史上一个非常特别的经济景象出现了:
第一,中国在第二次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下,产业体系达到全球最完整的水平,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制造基地。
这个世界上,从古到今的几乎所有产业门类在中国都有生存的机会,全世界的产品都有可能在中国生产,中国的整个产业体系从上游做到下游,从生产做到服务,而且价格低廉,应有尽有;由于中国国土面积巨大,人口众多,什么样的产业纵深都可以在中国找到立足之地。
中国还处于城乡二元结构比较突出的状态,改革开放之初,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农民从土地里解放出来,成为中国最廉价的劳动力,大规模进城推动了中国的城市化和工业化。几十年之后,城乡差距拉大,但是农民并不是没有钱,他们把大量的存款用于盖房子、孩子结婚和养老。接下来中国的城乡融合发展会带来巨大的投资机会和新一轮的国内产业布局,尤其是从种植到养殖、生产加工,这些领域的科技投入、产业服务都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中国已经决定全面开展农村土地改革,这个改革会把农村的宅基地、集体建设用地和农业用地进行重新规划和整合,将使大量的城市资本参与农村城镇化投资领域,重振中国文化、家族传承的历史文明。近两年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和“城乡融合发展行动计划”,都能够给中国经济带来新的增长空间。
第二,由于国土面积大、人口多、中国人聪明勤奋,使得中国制造速度快、周期短、效率高、价格低。不仅拥有全球市场,中国自己的市场也发展起来了。由于历史以及成长方式的原因,中国企业基本不用到世界各国去发展,在本国就可以做得很大,赚到很多钱。在这些企业眼里,中国就是一个世界,能够在中国做好就已经了不起了。所以中国企业国际化、全球化程度不高。一旦把中国企业国际化、全球化的观念树立起来,打通中国企业在全球范围的产业联系,使其主动参与全球化市场,融入全球产业链,不仅会迅速缩短中国和发达国家的距离,还能在第三次全球化浪潮的产业特征的推动下,实现中国企业能力的提升。
第三,虽然在全球产业分工中,中国总是吃亏,但是,中国正在快速地从产业链的下游进入产业链的中上游;从价值链的低端渐渐走向价值链的高端;从供应链的被动走向主动;尤其在金融资本链上,也开始进入发达国家占据的主要领地。但是,中国要在这个环节和发达国家平起平坐,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越往后难度越大,就像自然生态给我们的启示,生物链的高端利益高度集中,分享的人越少,人均拥有的财富才越多,这是资本主义利己主义价值观的核心,核心利益是不愿意被分享的。
如果中国通过渐进式的方式,完成产业、资本、技术、人才、资源的积累,渐渐成为发达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容易和发达国家在经济、政治秩序上相统一。但是,突如其来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带来与第二次全球化浪潮期间所形成的产业生态完全不一样的体系,突然打乱了资本主义世界,尤其是乱了美国的阵脚。
第四,第四次工业革命推动的技术应用和产业之间的关系越来越清晰。从门户网站到电子游戏、社交平台、电子商务,互联网的应用层次越来越丰富;互联网支付、互联网服务、大数据应用开始对传统服务业构成了破坏和颠覆;5G时代来临,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会更加深入地与第二次全球化浪潮融合。城市管理被纳入智慧城市体系,传统生产制造会被智能制造取代,传统物流会被人工智能物流改造,电力系统从发电、供电、输变电到照明系统、动力系统、电力设备系统都会被数字化。发生最大变化的领域将会是第二次全球化浪潮中的经典产业领域——汽车制造和服务领域,第三次全球化浪潮最终有可能彻底消灭汽车这个行业。汽车将不复存在,而被“出行工具”取代,再也不会发生设计一个汽车品牌就可以规模化生产几十万辆汽车的情况,丰田、宝马、奔驰、福特、通用这些在第二次全球化浪潮期间统治全球汽车业的企业有可能不复存在。
第五,当这些
1982年9月29日和30日,在芝加哥地区发生了有人因服用美国强生公司生产的含氰化物“泰莱诺尔”药片而中毒死亡的事故。起先,仅3人因服用该药片而中毒死亡。可随着各种消息的扩散,据称美国全国各地有250人因服用该药而得病或死亡,其影响迅速扩散到全美各地,调查显示有94%的消费者知道泰诺中毒事件。这对强生公司来说,危机真正来临了。
危机事件发生后,由强生首席执行官吉姆·伯克为首的七人危机管理委员会,果断地制订出了五项决策。这五项决策环环相扣,使强生不仅摆脱了危机,而且在危机中寻找到了新的机会。
决策1:抽调大批人马立即对所有药片进行检验。经过公司各部门的联合调查,在全部800万片剂的检验中,发现所有受污染的药片只源于一批药,总计不超过75片,并且全部在芝加哥地区,不会对全美其他地区有丝毫影响,而最终的死亡人数也确定为7人,并非如消息所传的250人。
决策2:虽然受污染的药品只有极少数,但强生公司仍然按照公司最高危机原则,即“在遇到危机时,公司应首先考虑公众和消费者利益”。强生公司在全国范围内立即收回全部价值近1亿美元的 “泰诺”止痛胶囊。并投入50万美元利用各种渠道和媒体通知医院、诊所、药店、医生停止销售此药。
决策3:以真诚和开放的态度与新闻媒介沟通,迅速传播各种真实消息,无论是对企业有利的消息,还是不利的消息,他们都毫不隐瞒。
决策4:积极配合美国医药管理局的调查,在五天时间内对全国收回的胶囊进行抽检,并立即向公众公布检查结果。
决策5:为“泰诺”止痛药设计防污染的新式包装,以美国政府发布新的药品包装规定为契机,重返市场。1982年11月11日,强生公司举行大规模的新闻发布会。会议由公司董事长伯克先生亲自主持。在此次会议上,他首先感谢新闻界公正地对待“泰诺”事件,然后介绍该公司率先实施“药品安全包装新规定”,推出“泰诺”止痛胶囊防污染新包装,并现场播放了新包装药品生产过程录像。美国各电视网、地方电视台、电台和报刊就“泰诺”胶囊重返市场的消息进行了广泛报道,公众也给予了积极的回应。
事后查明,在中毒事件中回收的800万粒胶囊,只有75粒受氰化物的污染,而且是人为破坏。公司虽然为回收药品付出了一亿美元的代价,但其毅然回收的决策表明了强生公司在坚守自己的信条:“公众和顾客的利益第一”。这一决策受到舆论的广泛赞扬,其中《华尔街周刊》曾评论说:“强生公司为了不使任何人再遇危险,宁可自己承担巨大的损失。”
正是由于强生公司在“泰诺”事件发生后采取了一系列有条不紊的危机公关,从而赢得了公众和舆论的支持与理解。在一年的时间内,“泰诺”止痛药又重振山河,占据了市场的领先地位,再次赢得了公众的信任,树立了强生公司为社会和公众负责的企业形象。
在美国企业发展史上,还没有一家企业在危机处理问题上像美国强生制药公司那样获得社会公众和舆论的广泛同情,该公司由于妥善处理“泰莱诺尔”中毒事件以及成功的善后工作而受到人们的称赞。当今盛行的市场营销做法,是把利润与消费者的利益联系在一起,而不是过去的把利润仅看成是销售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