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必定会为之付出惨重代价
玫缙凶饔茫丫谑谐〉亩喔隽煊蛘季萦欣牡匚唬欢床灰欢ㄊ视糜谄渌尽? 为了实现一定的战略目标,一位优秀的将军应该具有忽视战术困难的能力。有时有必要投入大量资源,以占领那些对影响整体战略发展的关键点。比如,你也许不得不在一段时期内仍旧经营一些亏损的项目,以便达到一定战术目标,进而保证总体战略的成功。
反之亦然。比如,当一些可盈利的产品同你的战略不一致的时候,你就不得不削减或放弃这些产品。不论其结果如何,都可能引发那些注重销售业绩的员工的一些反对意见,而克劳塞维茨一贯强调的是战略的一致性。
一种观点认为,只要占领了某地理位置或者某处未设防区域就大功告成了。对于这种观点,克劳塞维茨会马上予以否决。这种情况只有在有助于战斗全局发展时才算成功。克劳塞维茨说:“就像在商业中,商人不能仅在一次交易中就获得可靠收益。战争也是如此,一时的优势无法保证整个战斗的结果。”
20世纪的商人们,如可口可乐生产商,有时就忘记了这条19世纪的商人们似乎已经很明白的原则。他们推出极易销售的健恰可口可乐,而后泰波可口可乐生意下滑时又表示万分惊讶。这正验证了“一时的优势无法保证整个战斗的结果”。
公司的战术缺乏战略指导,权利的分散管理是最常见的原因。就像品牌延伸策略一样,短期内分权管理有一定收效。然而,从长远看,公司必定会为之付出惨重代价。典型的一个例子是ITT,此公司目前正在为其长年的分权管理付出代价。
在现场制定决策是多数分权管理的公司所使用的基本原则,通过现场决策去研究战术形势是制定优秀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也只是一个组成部分而已,还是需要有人把这些因素结合起来,揉合成一个有组织的、连贯一致的战略。
统一战线
在任何时刻,一个公司的战略计划应当只能瞄准唯一的目标。这个目标应该优先占用公司的资源,也许我们可以把它称为“统一战线”。
一个公司在一个市场取得了成功,并不意味着在另一个市场也能取得成功。但是很多管理者由于过分自信对很多甚至所有的领域都发起进攻。MCI的前CEO对皮鞋市场的阐述就是证据。
分权管理和缺乏一致性的整体策略必将导致多点进攻。这一点在现今美国的商界是一种普遍现象。这些策略中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但是没有一个能建立起长期的业务。
来看看埃克森那些命运坎坷的办公室产品和系统吧,Qwip、Qwyx、Zilog、Vydec、Daystar、Dialog和Delphi,它们是埃克森用于开拓办公市场的产品。可是埃克森的整体策略在哪里呢?油和水的混合,比油和办公机器的混合可好多了。
当埃克森公司通过广告宣扬“未来的保证”一说的时候,你就知道他们的经营出现了麻烦。只有有问题的公司才会通过广告称自己将会一直持续下去。
同埃克森的盲目进攻相比,IBM在PC市场的登陆可大不相同。他们要通过PC来实现一个重要的战略目标,也就是他们以此来保护公司的大型计算机业务,防止低价产品受到侧翼进攻。IBM在PC市场投入了大量的能量和资源,基于同样的想法,他们曾在几十年前在IBM 360/370大型计算机方面进行了同样的运作。
一些公司常常给他们的子公司配备一定的资金和物资,然后把它们放到战场上放任自流,稍加指导或不加指导。“来吧,拿上这些资产,用它们去赚钱”,这是那些采用多点进攻的公司的一种常见的命令。
这些子公司进入市场后,它们的进攻目标常常局限于那些“有机会的目标”。为什么这个目标容易获得,可能有一些特殊的原因,例如该产品可能前途不太光明。
以文字处理器为例,当IBM大举进入多用途办公计算机市场时,它留下了文字处理器这个相对开放的市场。所以拉尼尔、CPT、NBI和其他一些公司纷纷闯入这个市场,试图利用有利时机占据这一目标。可是这些公司的明天又在哪里呢?
当华纳通信公司(Warner Communications)买进Atari计算机时,他们有一个长期的整体策略吗?还是在玩游戏呢?
可口可乐的前任领导者说“在这个国家中有种理念,那就是两份糟糕的工作远比一份好得多,因为只有一份的风险度高。那样做就太疯狂了。”
在通用制造厂(General Mills)把全部财产输给埃左氏(Izod)之前,他们有没有一个战略性计划呢?
你认为美孚石油公司(Mobil)收购蒙哥马利·沃德(Montgomery Ward)时是怎么想的呢?
过去,这些整体行动是以多种经营这一时尚为借口来为它们自己辩护的,然而它们都背离了一个基本的军事原则,即集中兵力的原则。
为什么MCI在对阵AT&T这个业界巨人的战斗中要开辟MCI邮件这个第二阵线呢?从军事的角度看,这是根本毫无意义的一招。随着MCI邮件损失的不断加大,这一行动同样毫无市场意义。
当通用汽车公司跑到达拉斯给罗斯·佩罗特(Ross Perit)的电子数据系统出资25亿美元时,他们到底想要做什么?你可以肯定的是,这没有什么战略性的意义。
如果这些行动是意外的话,那已经够糟的了;如果各公司脱离自己的业务去发展多种经营,那么情况可就更糟了。
当然,索尼迄今仍没达到它成为50-50公司的目标,但是消费者对它的关注率远比20年前高得多。
以索尼公司为例。据《财富》杂志报道,索尼制定了一个“50-50”战略。索尼公司希望,到1990年,它将成为一个半消费者和半非消费者的公司,以取代它的“80-20”的现状。这有什么意义呢?
没有!那只不过是把资源从你将要取胜的战斗中转移到你将失败的战斗中去。另外,索尼进行这一运作的时期正好是他们的生意在消费者方面正处于危机的时候。他们的盒式录像机技术正在不断让位于家用电视录像机技术,他们又能怎么办呢?
进攻与反攻
一条物理定律指出:对于任何行动,都有一定的作用和作用用。许多营销指挥官在制定作战计划时都以为敌人根本不会有什么反应,事实上并非如此。
事实可能正好相反,你把你的价格降低一半,你的对手可能也这样做。对于你的每一个行动,就算你的对手不完全复制你的最初行动,他们总会采取相应行动的。
思想不能僵化。一个优秀的营销策略应该考虑对手的反攻。许多商战原则都承认反击的危险性。第二条进攻原则就是:寻找领先者优势中的内在弱点,并对此发起攻击。领先者要想阻击这一进攻,就不得不减弱自身的力量,这是他们不情愿做的事。
当然,苹果公司对整个市场的进攻是个惨痛的失败。无论是战场还是商场,你都不能面对面地与你的强敌较量。
还有一种方法可以分析大举反攻的可能性,即参看市场预计份额的变化。例如,一些公司大胆地预言他们将获取市场领先者一半的市场份额,然而他们忘了考虑在这一过程中将要发生的你死我活的斗争,忘了考虑受伤的老鹰的拼死争斗。
要考虑到敌人的反攻,你的对手们将付出比你更多的资金和牺牲来保卫他们已经拥有的东西。
行动不能脱离战略
不管一个公司要采取或者打算采取什么样的行动,这些行动都不能脱离它们所蕴涵的战略。行动就是战略。
然而许多营销人员认为他们可以将这两者分开。例如,苹果公司曾宣布他们将进军《财富》500强。苹果公司不能就这样往沙发上一坐,说:“现在,我们的战略是什么?”向《财富》500强进军本身就是苹果公司的战略。考虑到防守方IBM的实力,这次进军是否能够成功,主要取决于这一战略指导的战术是否适用于苹果公司。
当然,通过遵循商战的基本原则,苹果公司可以增大自己取胜的机会,例如他们可以在较窄的阵线上发动进攻。但是这些因素只能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帮助。更关键的战略问题是,一个像苹果公司这样拥有有限资源的小公司能否在IBM的地盘上取胜呢?
“只要公司有取胜的信心,那么任何事情都是可能的。”正是这个错误观念给许多成功的大公司招来了麻烦,他们通常先确定一个期望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