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家公司还开展如下业务:
这家公司还开展如下业务:
网仓业务,提供专业的电子商务第三方精细化仓配一体化服务(代采、代付、仓储、分拣、打包、快递)。
产品代发货业务,为中小企业和商家、供货商(品牌拥有者)、竞价站长、网店长、淘宝客户提供网店货源代理、代发货、代收货款、免费代仓储等一站式服务,解决网购货源、仓储、物流配送和货款回收难题。
此外,还有网店视觉设计、产品拍摄服务及在线客服外包服务等多元电商业务。
在分销和网络渠道方面,除了自主的淘宝、阿里巴巴平台之外,还自主开发了“爱上草原商城”(如图12-1所示)、“内蒙古名品馆”等平台,转型成为纯粹的电商企业。
图12-1草原旭日自主开发的“爱上草原商城”
第十三章纵向产业链和横向抱团
如果各自都要你争我夺,
到头来只能是失去许多朋友。
如果各自都要出人头地,
到头来只能是自己毁灭自身。
——成吉思汗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大企业集团不约而同地追逐起“全产业链”经营模式,通过涉足产业链上下游各个环节,扩大企业规模,增强自身对产业链的控制力和影响力。其中比较典型的有中粮集团。
2009年初,中粮集团董事长宁高宁提出“打造全产业链”构想,以消费者为导向,控制“从田间到餐桌”的种植采购、贸易物流、食品原料、饲料原料、养殖屠宰、食品加工、分销物流、品牌推广、食品销售等每一个环节,并通过系统管理和关键环节的有效控制,最终在行业中获得关键话语权、定价权和主导权。围绕这个战略定位和经营模式,中粮集团对经营策略、组织架构和管理方式等各方面进行了一场“伤筋动骨”的大改造,同时挥斥资本,攻城略地,进行了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乱的兼并收购。中粮集团的“全产业链”模式被树立成中央企业转型发展的典型。
除了粮油食品领域外,国内电子信息、纺织服装、石油化工、煤炭电力等诸多行业领域的大型企业都对“全产业链”发展模式情有独钟。
很多区域性品牌也热衷于“产业链好产品”,恨不得都打“全产业链”的牌,老板们见面不说自己是搞全产业链的,好像很没面子。
第一节“有名无实”的全产业链
“全产业链”实质上就是企业纵向一体化,指企业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将原料供应、生产和产品销售等各环节纳入同一企业组织内部的经济行为。
纵观西方发达国家企业生产组织形式的发展历程,20世纪80年代之前的很长时期里,纵向一体化都是企业推崇的扩大规模、积累财富的最主要途径之一。20世纪80年代之后,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纵向一体化的生产组织形式受到挑战,越来越多的西方企业倾向于纵向分离,剥离产业链上竞争力不强、盈利水平不高的环节,专注于核心业务和产业链的高端环节。
而与此同时,“全产业链”模式却在中国大受追捧,成为现阶段中国企业做大做强的主流发展模式。
那么,为什么这个企业纵向垂直一体化的传统老模式现在又披上“全产业链”的新外衣,受到企业热捧了呢?
这里最大的一个背景就是2008年三聚氰胺之后,食品安全问题受到全国人民的高度关注。三聚氰胺出现的原因被归结为“无法对牛奶制造的全过程进行全面控制”,从奶牛饲养、挤奶、送奶到生产的整个过程——特别是中国奶业还处于发展初期——是松散型的奶源合作模式,即奶户散养、企业集中收购,导致无法监管奶户散养过程,散户有可能会对产品进行人为添加或操控,在原奶运输过程中不法分子也有可能对原奶进行人为添加或操控。特别是伊利、蒙牛等乳业龙头企业,为了实现生产销售的快速增长,在安全合格的原奶无法完全满足的情况下,“萝卜快了不洗泥”,放松了对原奶上游的监管,才导致这样全行业的灾难发生。
所以,在现阶段要保证餐桌安全、食品安全就要从上游产业链的完全有效的自主管理控制和监督抓起,这成为很多企业特别是食品企业的共识。
为了真正保障终端产品的安全和品质,也为了以“能对产品全程进行安全有效的监控,从而保障产品安全”作为说服消费者的理由,食品企业开始高度重视“管控上游产业链”问题,开始大干快上布局“真全产业链”或“假全产业链”。
为什么还有“假全产业链”呢?
比如猪肉行业,为控制产品安全和质量,双汇等肉食品加工龙头企业开始进入上游,圈地养猪;为保利润掌控渠道,温氏等生猪养殖大户进入下游销售领域。
但是,全产业链模式是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才做得起的买卖:原来只做产业链中的一个环节的企业,可以集中资源做好这一个环节,但是现在要做全产业链,掌控产业链的所有环节,要将资金资源分布在所有环节上,导致每个环节都无法被有效掌控,因此,企业要解决大量的资金来源问题。“全产业链”模式导致企业资源配置分散、核心竞争力不强。实施“全产业链”战略的企业摊子铺得很大,战线拉得很长,将有限的资源分散到产业链条的各个环节,甚至进入产业链非核心环节和不相关环节,导致对核心业务、核心产品、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