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偶像演电影、出专辑、出书
这就是今天非常流行的娱乐化思维,也是为什么美国前任总统奥巴马毫无娱乐精神地选择了捐款,却收到了不少人差评的原因。
互联网思维已经在很多人头脑中根深蒂固。由互联网思维演绎而来的娱乐化思维,极其看重创新和参与。越是新奇的、参与门槛越低的活动,越能创造出“众乐乐”的营销效果。
其中最好的方法是,让名人、权威人士带着公众一起玩。冰桶挑战很令人庆幸的一点是,不少名人深知捐款这件事情的重要性,于是很多企业大佬,诸如苹果CEO库克,既选择了被冰水浇,又选择了捐款。他们在带领大家疯狂挑战冰桶的同时,没有忘记募款的初衷。
娱乐营销常常被业界人士称为病毒式营销。用娱乐化思维去营销,把娱乐的精神深入人心。这与粉丝对偶像的疯狂崇拜,有异曲同工之妙。
娱乐营销,我们是玩真的!
娱乐营销玩的是人性,玩的是消费者的真实需求。每一次成功营销案例的推广,触碰到的都是消费者心中最痛、最痒的部分。表面上的浮夸,始终站不住脚,执行不到位,也会被公众吐槽。
正如不熟悉纽约街头文化的索尼公司设计师,曾创作出大量的游戏图画,将其张贴在了纽约各站点。这种做法遭到了人们的嫌弃。有人为这些广告带来的混乱感到厌烦,甚至认为索尼的做法是对艺术的侮辱,扬言将不会光顾索尼公司。
在娱乐化思维指导下的娱乐营销,“玩真的”很重要。玩家要能时时把握消费者需求,创造关注点,对负面评论有效控制和调整,进而创造出“迷恋”的最佳营销效果。娱乐营销没有那么简单,要求在整个营销过程中,将产品内容化繁为简。换句话说,就是做最复杂的事情,呈现出最简单的效果。能让消费者喜欢和开心,就意味着被市场认可和接受。
总统竞选“真”营销
美国前任总统奥巴马参选之初,并不被人们看好。太年轻,黑人血统,经济实力不算雄厚,可偏偏奥巴马及其团队善于运用互联网,精通娱乐营销。
网站和博客,是奥巴马营销的两大利器。奥巴马参与竞选的各项信息,除了通过官方网站和博客发布,还通过其他不同类型的网站传播。同时与受众积极互动,奥巴马团队处理负面信息的速度也一流,并且及时有效。
除此之外,邮件、视频和植入广告这些新营销模式的应用,让奥巴马赢得了许多年轻人的支持。没钱不要紧,奥巴马发邮件向自己竞选网站上的注册用户发起了募捐的活动。凭借选民们的政治狂热,前期竞选资金不充足的奥巴马,在收到大量200美元以下的捐款后,也获得了大笔资金支持。
植入广告更让人叫绝。在热门网络游戏场景中,会出现奥巴马的头像、竞选网站链接,以及关于“竞选开始了”的信息。美国10个州同时上市这些网络游戏,共有18款。这具有典型的病毒式营销特征,年轻选民们只要爱玩游戏,对这些网络游戏稍一触手,便欲罢不能。奥巴马因此虏获了很多年轻选民的心。
年轻本是奥巴马的劣势,曾被不少人质疑。可通过对利用网络的充分利用,奥巴马和他的营销团队竟然将这一劣势打造成了品牌。为了打造专业的形象设计,奥巴马还去上了形体课。在一步步精心的营销下,奥巴马被打造成一个富有魅力和活力的年轻总统候选人形象。以至于他的头像在网络中随处可见时,大家并不感到厌烦,相反还觉得有趣和好玩,甚至把他奉为偶像。
总统品牌形象年轻化,确实是奥巴马的创举,这充分调动了不少年轻人的积极性。原本很多年轻人对选举这件事并不怎么关注,可奥巴马团队把选举营销得太有趣了。让年轻人知道选举开始了,需要他们出钱出力。但这中间却没有任何说教,一切都自然而然,轻松活泼。整个竞选期间奥巴马团队用心良苦,奥巴马的言谈举止也都经过了精心策划。
成功的娱乐营销究竟能带给我们什么?
事实上,收获大把财富未必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其实是消费者对品牌的迷恋。任何事物,一旦上升到如痴如狂、欲罢不能的境界,那便是赶不走的迷恋。这意味着消费者已经被品牌套牢了,他甚至可能这辈子都会紧紧追随它。正如刘德华的许多“铁粉”,就算是偶像已经娶妻生子,都没什么太大关系,“粉丝”依旧会支持他。无论偶像演电影、出专辑、出书,无论做什么,“粉丝”都会慷慨解囊,鼎力相助。
哈雷摩托车是玩真的
哈雷摩托看上去笨重,但喜欢它的人觉得这款造型很拉风。比起高档汽车,哈雷摩托车的安全性要差很多,但喜欢它的人会说,技术好就不是问题。哈雷摩托车真心不好操控,但就是有人愿意为了它努力练就一流驾驭能力。有人爱哈雷摩托爱到将品牌标识文在身上。这绝对是挚爱的表现。哈雷车主俱乐部的80万会员都具有极高的忠诚度,这其中很大一部分要归功于其娱乐营销做得好。
如果仅仅把哈雷摩托看作是一辆摩托车,那么它对同类产品很难构成竞争力。哈雷摩托老总深知这一点,认为没有谁能把一款摩托车卖出太高价格。可如果卖的是生活品位,是哈雷精神,那其中的意义就上升了。比如用户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改装哈雷,为此厂商还专门提出了“打造你的专属哈雷”口号,鼓励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