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听音乐、逛网店;可能就连上厕所时
娱乐营销的对象不仅仅是产品,更有企业家个人。而目前,企业家要想通过娱乐营销自己,网红是一条不折不扣的低门槛之选。
真格基金创始人徐小平在“寻找中国创客”大会上提出,网红是2016年最激动人心的现象,他提倡每一个创业者都应该成为网红。事实上,企业家争做网红已经不再是新鲜事儿。连华为创始人任正非都不能“幸免”,试想还有谁不想玩一把?
称之为“低门槛”并无贬斥之意,正如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打破了信息壁垒,提供给每个人公平的话语权,网红机会的出现,也给予每位企业家获取粉丝的公平选择。华为大佬任正非可以,初出茅庐的创业者也不会被排除在外。
没有新闻的明星一定是知名度不够高,企业家也是如此。移动社交时代,曝光率过高没有个人隐私固然让企业家头疼不已,而无人关注对企业也不利。要知道,流量和关注是吸引粉丝的绝杀技。
对现在的80后、90后消费主体来说,接受一个冰冷的品牌的难度,要比接受一个鲜活的人的难度大得多。
根据CEO.com上公布的2015年社交CEO报告:83%的美国消费者认为,“网红企业家”可以更好地连接消费者、企业员工和投资人;77%的消费者更愿意选择爱用社交媒体的CEO的公司产品;82%的消费者表示,如果公司CEO使用社交媒体,他们会更信任这家公司。[19]
只不过,企业家要想通过做网红聚积粉丝,也并非随随便便就能成功。千万不要以为网红企业家群体出现一个乔布斯,人人都能配备“果粉”!
如果自己本身没有“干货”,只是一味晒私生活,仍旧高高端坐,不接地气,想招来粉丝也挺难。当然,企业家还要有强大的“心脏”,做好随时“被黑”的准备。如果企业家学会“自黑”的话,说不定还能加分。
企业家网红化,既是追求粉丝经济的一个步骤,在笔者看来,也是中国经济良性发展的一个标志。
很长时间以来,笔者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做企业家到底是件快乐的事情,还是件痛苦的事情?尤其在自己创业之后,这个问题更是久久萦绕在笔者心中。
要说是件快乐的事情,可是一提及企业家,人们对他们的印象除了资本雄厚之外,更多是与艰苦创业有关,筚路蓝缕、创业维艰、日理万机……都是用来形容企业家的。连吴晓波也曾如是感慨:“梳理近30年的中国企业史,竟没发现几个快乐的人。”
创业其实也是就业的一种方式,企业家也是有血有肉、有情有爱的人,创业过程固然充满艰难,但是,摆出一副苦大仇深的样子,就能提升创业成功的几率?再说,创业生活已然艰难,在日常生活中,娱乐一下未尝不可。
维珍航空创始人理查德·布兰森的新闻总是与娱乐切不断联系,或开吉普车进纽约,或穿着空姐制服做乘务员,或乘坐热气球飞越太平洋……不断制造娱乐内容的他,并没有阻止维珍航空的继续“飞行”。
企业家们,放轻松,一起融入这个娱乐化时代!
有粉丝,不一定有未来
以粉丝经济为代表的娱乐营销是战术,是手段,而非根本,它必然扎根于产品、服务等肥沃土壤才能枝繁叶茂。脱离产品、服务本身的娱乐营销,必定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一时浮华,终成泡沫。
有时候,粉丝不一定是“真爱粉”,并不是企业的“死忠”。有些粉丝,一开始被企业家的大无私、大无畏或者小清新、小情调吸引过来,后来随着粉丝大涨,企业变得店大欺客,打出了不少明里暗里的、铜臭味极重的怪招,这些粉丝觉得企业背离了初衷,拂袖而去……
而且,一层层分流下来的铁杆粉丝,也不是终身制的。一旦企业发生变故,譬如企业领袖去世、产品更新不符合他们的口味,他们一样会抽身离去。
譬如以让人惊艳的产品技术、沉淀一大批忠实粉丝的苹果,在乔布斯去世后,由于推不出符合粉丝预期的产品而遭遇“果粉”的质疑与指责。
还有,罗永浩以情怀赢取海量粉丝后,却无法让粉丝继续为质量频频出问题的锤子手机买单。先是“食言”,推出价格更低的“坚果”手机,后又被粉丝送上被告席。
企业家拥有粉丝,固然可以助推企业发展飙升。但世界上从来没有“久煮不烂”的粉丝,如果不能提供粉丝预想中的产品或服务,对不起,他们可能会离你而去。尽管残酷,却是任何再高明的营销术,都无法改变的铁律。
时间碎了,信息爆棚,拿什么抓住眼球?
这是一个越来越崇尚“短小精悍”的娱乐时代。微电影敢用15分钟“叫板”传统电影;微博、微信上,人们将信息口口相传;“低头族”每天盯着自己的智能手机小屏幕,吃喝玩乐,全部“秒杀”式解决。
利益推着互联网经济往前跑。“微”字当道,消费者爱吃“快餐”的需求,如同一记重拳,令娱乐时间碎了、空间碎了、生活碎了。扑面而来的,是零零散散、各式各样充满乐趣的信息,铺天盖地地把人们里三层外三层团团围住。
碎片化,即原本完整的事物,破碎成小片,或者是小块。互联网背景下的娱乐经济,碎片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时间碎片化。人们无时无刻都能够去娱乐。晚上失眠时,可以拿出手机摸黑看视频;等人、等车无聊时,可以听音乐、逛网店;可能就连上厕所时,也不想浪费宝贵的娱乐时光而看看网络小说。
地点碎片化。无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