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最终成长为同行业中令人“望而生畏”的“庞然大物”
末端。
这一切现象的形成,皆源于中国的产品缺乏必要的品牌国际化意识。就目前情况来看,产品虽然走出去了,但是品牌国际化的形象并没有树立起来,因此,只能在极其微薄的利润中苦苦挣扎,一旦遇到国际大环境的轻微变动,这些中国产品就会相应地随之“感冒”,出口能力倍受打击。所以,企业品牌的国际化,不仅仅是一个脸面的问题,更关键的是,它关系到了企业产品竞争实力的提高和最大化利益的获取。
当今时代最为显著的特色就是经济的全球化,经济的全球化客观上推动了企业品牌的国际化,而后者又反作用于经济全球化,使它在更为广阔的国际环境下得以长袖善舞。可以说,两者是一个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共存共赢。
具体到品牌的国际化,它是企业品牌走向国际市场并实现自身向更高层次发展的一个必经阶段和过程,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有着无穷的益处。简单地说,企业品牌国际化有着以下几种意义和作用:
首先,品牌国际化可以让企业的品牌形象和核心价值得到全面提升,在国内和国际市场上都能拥有一大批忠实的消费群体,而企业的营销道路也将更为广阔。
“墙内开花墙外香”,这句话拿来比喻品牌国际化的进程最为恰当不过。企业稳步走向国际市场,参与全球竞争,表明这家企业有着极为雄厚的实力和质量性能,这无疑会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企业品牌的形象和价值。同时,广阔的国际市场也为企业自身的营销战略提供了更为宽广的市场道路,只要产品质量过硬,任何地域的人群都可能成为它的忠实“粉丝”,这是局促于国内市场所想象不到的巨大战略发挥空间。
其次,品牌国际化可以锻炼一个企业的成长。在经历无数风雨之后,有些企业就会抓住机会成为行业的领导品牌,并从中获得高额利润。
品牌国际化并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就可以做到的,它需要企业自身的产品有过硬的质量,管理上的能力也必须出类拔萃。这样,企业在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中,就能够经受住一切困难和挑战,企业的各项管理水平也会因此得到全面提高,在国际化的道路上越走越稳健,并最终成长为同行业中令人“望而生畏”的“庞然大物”。
企业一旦站在了制高点上,便拥有了更大的话语权,当产品源源不断地销售出去,回报给企业的便是丰厚的利润。因此,企业品牌国际化成功了,也就意味着它获得了一棵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摇钱树”,其自身抗风险的能力也会得到极大增强。
再者,品牌国际化可以使企业占据最有利的市场竞争位置,无形中起到了降低营销成本、提高生产效率的作用。
在供应层面上,品牌国际化是大生产、大流通的局面,生产效率的提高可以产生规模经济效益。同时,国际化过程中企业的宣传活动趋于统一,品牌形象的一致性也会使企业的营销成本相应地大幅度减少,这些都有助于企业实现长久稳定的发展。
最后,品牌国际化是中国企业学习国际管理经验的必要过程。
目前,中国只有华为、联想、海尔等几个企业参与了品牌国际化的进程,也都取得了不俗的业绩。然而就中国大多数的本土企业来看,品牌国际化的道路还很漫长,自身管理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所以,要勇敢地抓住战略机遇期,积极地走向国际市场,参与全球化竞争,以提升和振兴民族品牌。
国际品牌的特点
一个品牌要想走向国际市场,就必须有自己独特的品牌发展战略和管理特色,这也是由复杂的国际市场环境所决定的。只有建立在过硬的产品质量、独特的宣传策略以及形象化的个性特征上的企业产品,才能有纵横捭阖的本领,没有特色势必无生存之地。
随着国门的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许多国际品牌都在中华大地上落地生根并结出累累硕果,受到人们的喜爱和欢迎。微软、谷歌、三星、可口可乐、丰田等一大批知名品牌影响着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梳理它们的发展历程和产品性能,从中我们可以发现这些国际品牌内涵里的一些共同的东西。
第一,这些国际品牌大都采用了综合品牌的发展战略,多层次、多渠道地去扩展市场领域。
综合品牌发展战略是指门类不同的产品共同在一个品牌下成长,这样做的优点是可以节省大量的营销费用,在集中企业所有资源塑造一个知名品牌的基础上,使旗下其他产品因之受益无穷。
这样的例子很多,韩国的现代品牌包含彩电、冰箱、汽车以及轮船等多行业、多门类的产品。微软更是集操作系统、浏览器与办公软件于一身。它们各自旗下的产品,或者门类相近,或者跨行业经营,但是其中必有一个主打品牌,并采用重拳出击的方式迅速建立起主打品牌的核心价值,然后其他产品就可以随之“捆绑上市”,搭上深度营销的“快车道”。
第二,国际化品牌行业的产品必须具有全球化的特征,受众面狭小的产品由于没有广泛的消费基础,很难成为一个国际品牌。
产品生产的目的是为了销售,并在营销的过程中建立起自身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但是如果受众面过于狭小,它的影响力也会相应地随之弱化,即使是有自己比较专业的市场,也很难走向国际市场。没有消费空间,就意味着企业失去了最重要的生存空间,这是品牌国际化的大忌。
反观那些知名的国际品牌,无一不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不管在什么地域,都能找到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