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与美国米勒公
紊送觥A秸叩牟煌υ谟冢偻【频氖だ耆跃赫允窒擦⒆唐【频氖О芪郏擦κ导噬细揪兔挥芯赫允帧? 喜力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第一个进入美国市场的主要进口啤酒,并很容易就在市场上找到了立足点,这是一种在没有任何防御的情况下发动的侧翼进攻。但是,喜力最重要的策略还在后边呢。
第三条侧翼战原则是,追击同进攻本身一样重要。
最初几年,喜力一直不断地投入大笔营销资金,特别是在广告上。年复一年,喜力的投资已经超过了同类进口啤酒。
第一个向喜力发起进攻的主要品牌是慕尼黑的罗万布劳啤酒。罗万布劳啤酒的包装极其引人注目,有蓝色、绿色、银色的包装瓶,它发起的浩大的广告战役至今仍为人们所谈论。
一个为错误品牌做的出色广告。
“如果罗万布劳啤酒卖完了……就来一瓶香槟吧。”这个广告很有戏剧性,引人注目,并且过目难忘。但是,对罗万布劳啤酒来说,却全然是错误的。
把啤酒同香槟相比(从“米勒高品质生活”处得来的想法)更适用于喜力啤酒,因为它拓宽了高价位进口啤酒的市场。
罗万布劳啤酒的问题并不在于市场的规模,它迟早会有的,它的问题在于如何同喜力啤酒斗争。罗万布劳啤酒应该发动的是进攻战,抢夺领地。首先,在进行市场策划之前得先抢占市场。
第二条进攻战原则是,要在领先者优势中找弱点,并向这一弱点发起攻击。
喜力是一种进口啤酒,这就是它的优势所在,那么它是从何处进口的呢?
从荷兰。这就是喜力的弱点了,荷兰以风车、奶酪和运河而闻名,并非啤酒。
法国的葡萄酒闻名于世,德国的啤酒享誉全球,这在美国消费者的头脑中已经根深蒂固了。罗万布劳啤酒或者其他德国啤酒完全可以利用这一点攻击喜力啤酒。
第三条进攻战原则是,在尽可能狭窄的战线上发动进攻。
罗万布劳啤酒应该在广告中这样说:“您已经喝过了荷兰最好的啤酒,那么现在就来品尝一下德国最好的啤酒吧。”别再想啤酒花、麦芽,还有酿酒专家们精心呵护的400年优质历史了,要把精力放到竞争对手身上,在狭窄的战线上集中兵力发起进攻,找出并利用竞争对手的弱点。
人们会问,既然最好的啤酒是德国酿造的,那么为什么市场上第一大进口品牌却来自荷兰?
营销专家会说,这是因为喜力的营销工作做得不错。虽说如此,这却不是真正的原因。
真正的原因是,喜力成为进口啤酒市场的第一大品牌,占有进口啤酒市场40%的份额,靠的是没有竞争对手。
后来,米勒啤酒公司买下了罗万布劳啤酒商标,开始在美国本土酿造这种啤酒。新罗万布劳啤酒把目标对准了安海斯-布希公司的米克劳啤酒。
安海斯-布希公司毫不犹豫,迅速反击,遏制了罗万布劳啤酒的发展,成功地指责罗万布劳啤酒在广告中运用了欺骗手段,因为它以进口啤酒标价,实际上却是在美国国内酿造的。
如何用宣传自己的本土产品优势来与市场领导者相抗衡的典范便是巴瑞勒通心粉。进驻美国市场三年后,它通过宣传“意大利第一的通心粉”谋得了美国市场占有份额的第一名。真是很不错的成绩,想想它的那些竞争对手吧,有Ronzoni、德国穆勒、Cremette、San Giorgio等。以前的市场领导者(Ronzoni)属于贺喜食品,一个令人敬畏的市场机器。后来,巴瑞勒的销售额超出竞争者5%~10%。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与它的品牌相反,巴瑞勒这个产品的生产地在美国俄亥俄州。
罗万布劳作为进口啤酒时,没能抓住“进口酒”这一优势发起进攻。终于在变为国产啤酒时被人拾起自己丢弃的武器向自己开了火。
目前,又有一种德国啤酒开始拾起罗万布劳啤酒丢弃的武器。
它在电视广告中说道:“德语中最著名的词……贝克啤酒(Beck)。”但是贝克啤酒却面临着一些困难。
贝克啤酒来晚了,喜力啤酒已经抢占了市场。同市场上那些德国味十足的名字相比,如喜立滋、帕布斯特、百威、布希、黑尔曼(Heileman)、布拉茨(Blatz)、雪弗(Schaefer)、麦斯特布劳(Meister-Brau),贝克这个名字的德国味少多了。所有这些品牌听起来都是德国味的,却都是在美国酿造的。
然而,尽管贝克啤酒有这些弱势,它现在却在进口啤酒市场中已经位于第三位了,这就是利用领先者弱点的成果。
市场第三位离市场第一位还很远,还无法享受到作为领先者胜利的果实。喜力啤酒遥遥领先,销售额是贝克啤酒的5倍。
美国领先的啤酒公司安海斯-布希公司迟早都要反击喜力的进攻。
安海斯-布希公司的反攻
领先者典型的反应是“我也能”。也就是说,安海斯-布希公司可以同一家欧洲啤酒公司(最好是德国一家公司)达成协议,进口对方国家的啤酒。这是典型的阻击战略,属于第三条防御战原则。
不幸的是,安海斯-布希公司等待的时间太长了,直到1963年,才开始反击喜力啤酒的进攻。
安海斯-布希公司的行动简单却卓有成效。为了对抗对方作为第一家高价进口啤酒的地位,安海斯-布希公司推出了第一种高价位美国啤酒,命名为米克劳,并配以昂贵的包装瓶。当然了,还有昂贵的价格,而这一举措常常被各家公司忽略,这些公司总想二者兼得。
米克劳啤酒在广告中称“米克劳是第一流的”,是乘飞机时的佳饮,是周末休闲的必备饮品。你当然想在周末喝点好的了,不是吗?米克劳获得了巨大成功,赢利丰厚。1980年是其高峰期,拥有了美国啤酒市场6%的份额,销量不仅超过了喜力啤酒,还是所有进口啤酒销量的2倍。
后来,米克劳却开始走下坡路,这是后话了。
米勒公司的崛起
1970年,菲利普·莫里斯公司收购了米勒啤酒公司,使啤酒业发生了巨大变化。
很难想象,那一年米勒公司在啤酒业中位居第七,销量低于安海斯-布希、喜立滋、帕布斯特、库尔斯(Coors)、雪弗和福斯塔夫(Falstaff)。
但是,米勒公司拥有两项优势,即菲利普·莫里斯公司的资金和明确稳定的战略。
米勒公司的目标是百威啤酒。像所有领先者一样,这家“啤酒之王”在顾客群和品种上面面俱到。于是,面对全面展开防御的敌人,米勒公司运用了拿破仑最拿手的战术,袭击敌军中部,即啤酒市场的中心环节。
米勒公司的电视广告是“欢迎来到米勒时间”,米勒时间是为蓝领工人准备的,同白领工人的鸡尾酒时间一样。米勒公司暗示,你工作得很努力,当然值得奖励。
非常喜欢喝啤酒的蓝领工人们做出了响应,但不是很快。米勒公司花了3年时间才使销量上升,而同其他啤酒品牌相比,公司已经为每桶酒投入了将近2倍的广告费。
这种迟缓的广告反应是诸如啤酒、香烟、可乐等个人产品的典型特点。你在饭店或酒吧里喝啤酒时,并不只是为了解渴,还为了做出评价。在公开做出评价之前,你得先对某种品牌自我感觉良好。
一旦“工人阶层”的观念扎下根,米勒就赶超了福斯塔夫、雪弗、库尔斯、帕布斯特和喜立滋,成为全国第二大啤酒品牌。
最后,百威啤酒不得不开始反击了。这家“啤酒之王”的广告是“您辛苦工作后,百威啤酒竭诚为您服务”,这其实是对米勒公司“工作奖励”广告的改版。
米勒公司在蓝领工人群体中的成功有点讽刺意味,因为它最初是面向上流社会的。它的商标标签上写道“米勒高品质生活”、“啤酒中的香槟”。
“高品质生活”?没人把这个品牌叫做“高品质生活”,人们看商标时并不会看上面的内容。人们把这个品牌叫做“米勒”,这是收音机和电视里说的,说“欢迎来到米勒时间”,而不是“欢迎来到高品质生活时间”。
把乡村俱乐部里受宠的品牌打入附近酒吧是轻而易举的,去其他市场却困难得多。问题在于名称,商标内容和啤酒消费者的需求之间的细微差异会使米勒产生大量滞留。
莱特啤酒的问世
1975年,米勒啤酒公司推出了莱特啤酒,并打出了广告“您对啤酒全部的期望……更少”。
在莱特进入市场前一天,我们与美国米勒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