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暴雨,何以无人问“晋”
山西暴雨,何以无人问“晋”
: 228近日,山西遭遇持续降雨,多地接连发生崩塌、滑坡、城市内涝等灾害,形成严重灾情。然而,与河南暴雨的全民关注不同,此次山西暴雨并未第一时间冲上热搜。不仅如此,随后微博等社区热议的除了事件本身,很大部分的关注点是山西暴雨是否会影响北方燃煤供暖。灾难事件下的创伤,加之网络空间的遇冷,让身处暴雨中的人们不禁质问:何以无人问“晋”?网友对“山西暴雨”话题相关评论造成此次暴雨事件中群体情绪崩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本次山西同胞的“集体破防”,可以看作事件危机诱发的群体情绪危机。在公共关系学中,危机的经典定义之一是“异化的公共关系状态”。暴雨等突发性灾害事件对既有的环境、生活、市政管理进行重塑的同时,也打破了群体情绪平衡,暴露了更深层的叙事与现实的矛盾。这一矛盾可以追溯到群体对灾难的社会想象:在口耳相传的时代,灾难常常被转化为遥远的苦难,而与近身的你我无关;随着大众传媒的兴起,媒体不仅实时报道灾情,而且对大众进行情绪教育,灾情报道将远方的苦难移到近处供人观照,不仅对灾难进行去文化的科学诠释,而且通过将自然灾害事件化的过程,将社会沟通、集体记忆与国家灾难话语的构建纳入其中。媒体通过可视化疫情地图、新闻摄影画面等帮助公众形成对灾情的社会想象诚然,媒体实现了对灾难跨越时空的呈现,完善了群体的灾难认知;然而,媒体自身的主体性与局限性问题,也使得其对灾难与人类复杂的联系难以尽然呈现。如媒体的灾难叙事中时常出现强烈的责任归因,导致受灾地区或受害群体被污名化;又如,限于篇幅而将长久延续的灾难记忆生硬按上梦幻的大团圆式结尾,忽略灾难本身的悲剧底色。人们期待中灾难面前众志成城抗灾的场面媒体对河南暴雨的大范围报道巩固了此类灾难叙事,并在公众脑海中形成较深的烙印。然而山西暴雨中,我们习以为常的灾难想象中“互相协助、集体力量与大团圆式结局”并未到来,最终导致群体情绪的分裂与崩溃。除却媒体灾难叙事的偏航,山西同胞的情绪崩溃更是一次长期压抑的群体情绪爆发。山西作为产煤大省,长期为十四省低价供煤,却错失产业转型发展的机会。在全国统筹发展框架下,山西部分牺牲了自我发展机遇以成全中国经济腾飞,却并未换来灾情当前的足够热度和“八方援助”;等来的甚至仅仅是对其供暖“义务”的质问,从而导致山西人民内心“集体破防”。中国1/4的煤炭来自山西,近二十年来,山西每年有2/3以上的煤炭产量支援全国20多个省区的经济建设。(数据来自中国国家地理网)灾难是群体话语的产物。暴雨只是宣泄口,而暴雨之后,灾难带来的创伤性记忆和强烈情感并不会无端消失。我们需要的也不是忘却。一个事件的发生,如果没有经过言语论述和社会的反复讨论,我们并不会从中获得意义与反思,社会也不会产生实质性的变化。[2]人类的认知和行为受情感驱动。相比抹除创伤,更重要的是将其内化为反思、重塑、建构性的行动力量。山西暴雨事件中,我们需要更多对话与关怀去消弭沟通鸿沟,更多理性反思去引导逐流的情绪,从而建立我们的灾难记忆与行动力量。借鉴河南暴雨经验再次制作互助救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