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以激起该群体中的人们进驻生态圈的兴趣
3.设定“付费方”和“被补贴方”
双边模式,代表平台生态圈所连接的两组使用群体被视为两个不同的市场,这两个市场都可能带来收益或产生支出。事实上,双边模式赋予平台企业在定价方面的弹性,企业可以选择补贴某一边群体,促进这个群体使用者数量的增长,进而吸引另一边群体支付更多的费用。
平台企业为一边市场提供费用上的补贴,借以激起该群体中的人们进驻生态圈的兴趣,我们将此群体称之为“被补贴方”。反之,平台另一边的群体能带来持续的收入以支撑平台运营,我们则将其称为“付费方”。例如在淘宝平台上,卖家就是“付费方”,卖家可以通过支付额外的费用,获取多项增值服务,包括付费让自己的商品出现在更显眼的地方,获得更高的曝光量;而买家则是“被补贴方”,不需要付钱便能登录电子商务平台的庞大数据库,浏览上千万种商品,轻松找到自己所需要的商品。
说简单一点,补贴就是平台企业对于某一方群体提供免费(或低于市场价格)的服务,借以吸引该群体的成员入驻自己的生态圈,并以此为筹码,转而吸引另一方群体。但企业在创业之初,应该视哪一边为“付费方”,哪一边为“被补贴方”呢?在这里需要考虑以下5个原则。
(1)原则1:价格弹性反应
价格弹性是指当一项产品或服务的价格改变时,对有意购买的消费者数量的乘数影响。高价格弹性反应指的是在提高价格时,有意购买的消费者数量会加乘下降;在降低价格时,有意购买的消费者数量会加乘提升。换言之,即消费者对价格改变比较敏感。在这种情况下,当平台提升价格时(比如进入平台的会员费用、增值服务的费用等),价格敏感度高的群体,流失现象会特别严重;而当平台降低价格时,价格敏感度高的群体更容易被吸引,从而引发网络规模效应。因此,价格弹性高的群体适合作为“被补贴方”,因为只要为他们提供低折扣甚至免费的服务,就能吸引大批群体进入平台生态圈。
相对地,低价格弹性反应代表消费者对价格改变的敏感度较低,平台的价格变动时,对该用户群数量的增减无法产生显著的影响。也就是说,无论平台提价或降价,低价格弹性反应的用户人数都不会出现大幅度的变动,所以有此特质的群体适合作为“付费方”,因为向他们收取费用,不会造成人员的过度流失。
一般而言,个体用户对价格的敏感性高,适合被当成“被补贴方”,企业用户的价格敏感度相对比较低,适合被当成“付费方”,如天猫、淘宝、阿里巴巴等电商平台从商家(企业)那里赚取佣金和广告费,进而补贴给其用户。
(2)原则2:成长时的边际成本
在双边模式中,某一方群体的用户数量增长,企业为服务于这些新用户所产生的边际成本依然能保持较低水平,该群体就可以被称之为“被补贴方”。因为企业不会喜欢在生态圈快速成长时,补贴的总成本随之剧烈上升。反之,使用者数量增长带来了高边际成本的群体,则应被称为“付费方”。如此一来,平台企业不但能够挪出“付费方”所支付的一部分款项来抵消他们所生产的较高的成本,也能有效地壮大“被补贴方”的整体数量。
一般而言,数字化产品和互联网软件的重制成本比较低,趋近于零,尽管在打造的时候要花一笔大钱,但是后续加入的会员为平台带来的额外边际成本极低。因此,这些平台往往能提供大量的免费账号(新浪微博账号、百度文库账号等)或提供免费使用软件(如PDF文件系统、QQ聊天软件等),这些平台就是利用了“低边际成本”的成功案例。
(3)原则3:同边规模效应
在前面提到过,正向的同边规模效应指的是,当越多的属于此群体的人们加入平台,每位用户的效用都会增加,进而吸引更多属于该群体的使用者加入;负面的同边规模效应则是表示该群体的使用者之间会有相互排斥的作用,越多的人加入,反而会削弱其他人的加入意愿。
因此,当某一边群体拥有正向的同边规模效应时,成为“被补贴方”是最为理想的,因为平台一旦提供补贴,便能喜迎这群人以“倍增式”的速度增加,产生惊人的成长效果;反之,如果向这部分人群进行收费,则会让使用者的数量增长缓慢。例如在培训行业中,有很多培训机构在最开始采取免费的方式吸引目标顾客来听,这样就会吸引一大批的人加入,而在后期进行更深入培训的时候,需要支付费用了,那就会有很多客户流失。
有趣的是,当某一边群体的同边规模效应为负向时,企业可以将这一群体的用户相斥的特性作为获利的机制,让有支付能力的使用者出钱购买排他性地位,例如百度竞价排名就是这样获利的,因为其搜索页面的竞价位置有限(最多10个)。
(4)原则4:多地栖息的可能性
如果某个群体能够轻易地在数个相似的平台中栖息,也就是说,该群体转换平台的代价并不高,那么要想向他们收费将有相当大的难度,因为他们可以轻易跳槽到费用更低的平台,甚至引发各平台之间的恶性降价。所以就本质而言,这类群体适合成为“被补贴方”。另一方面,如果某个群体多地栖息可能性较小,也就是转换平台的成本相对比较高,那么他们适合成为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