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主张是“死磕自己
2016年,是IP崛起的一年。崛起的背后,是互联网时代的变革趋势,个体商业逐渐成为主流,自下而上的变革越来越多。变革的引领不一定是来自于权威和大V,每个人都可能成为IP。
■IP不只限于知识产权,应用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一个完整的故事,一个概念、一个形象,甚至一句话等。
例如,《盗墓笔记》《鬼吹灯》这些网络文学IP,后来又发展出影视IP、手游娱乐等多种形式。
影视业的IP,一部网络小说、一个动漫形象、一首歌等,只要具备了知名度、粉丝群和变现价值,都可以是IP。
美国迪士尼公司就是运营IP的高手,依靠米老鼠等深入人心的形象,不但拍摄动画电影,还创造了史上最成功的主题乐园。印有米老鼠等形象的玩具、服饰等衍生产品所创造的利润远远超过电影本身的产值。中国众多影视公司正以迪士尼为榜样,力图复制这一模式。那些具备一定知名度、拥有较多粉丝的作家作品成为影视公司紧盯的对象。
■IP的形式越来越丰富多样,本质上是心智卡位的作用。IP,也可以理解为占有你的心智,“I park in your mind”。
比如,董明珠是超级IP、企业家IP。这不是因为董明珠的企业家标签、董事长头衔,不是这个身份后“企业规模、销售收入、员工人数”等标注,而是因为董明珠的极致追求和格力的产品品质,是她对质量的把控和女性的坚韧这些人格化的特质。这样的角色很多。
这是最打动消费者的地方,能够占有消费者的心智。
所以,当前两年国人蜂拥到日本买马桶盖、电饭煲时,董明珠隔空喊话——买中国制造的电饭煲,一样可以做出香喷喷的大米饭。我们信了,因为认可董明珠的特质。
创始人、企业家、专业的知识型工作者,都可以结合人格化标签IP化,发出独特而有引领价值的声音,通过输出自己的认知,来引领消费。
所以,IP还要有应用场景,能刷新人们对某些细分领域的认知,占领用户的心智。
从个人IP打造的角度来解构IP,从内隐到外显,是IP塑造的重要目标。
IP化,可以从三个角度进行开发和塑造。
这三个角度是内容力(知识型IP、技能型IP的开发)、人格化(人格化IP的开发)及情境化(IP的应用场景的开发)。IP化是为了实现内容创新,身份创业,如图4-4所示。
图4-4 IP的解构
小结
1.IP的定义:“Intellectual Property”的缩写,直译为“知识产权”。IP的形式越来越丰富多样,本质上是心智卡位的作用。
2.IP的衡量标准:只要你在某个细分领域有原创内容源,对特定人群构成影响力,你就可以努力成为一个细分领域的IP。
3.IP的解构:包括内容力(知识型IP、技能型IP等)、人格化(人格化IP)及情境化(IP的应用场景)等。
知识技能型IP,创造极致
空袋难直立。如何让知识技能走向极致,在内容平台上建立专业权威。
做出自己的段位
2017年《朗读者》开播,几个月里热度一直高涨,引发了现象级节目效应,豆瓣评分一度高达9.2。节目火爆后,朋友圈又掀起了内容创业的一种新形式——“朗读者”。
我和几个朋友在一个微信群里聊起“内容创业”这个话题,当时无心说了一句“中国不缺‘朗读者’,而是缺少原创者”。说这句话时的语境是现在内容创造者少、内容迁移者多。几天后,群里发了一条“某某读书会”的广告,突然意识到自己那天无意间怼了这个“朗读者”。又过了几天,看到他在朋友圈里发了一张照片“女儿眼中的爸爸”。原来这是一位中年人,清晨坐在窗前,拿着一支笔,专心地在看晚上要讲给读者的新一期书目。他微微有些秃顶,弓着腰,一副很认真似乎要钻进书里的样子。
我心下立刻一阵内疚。用内容启迪心智,无可厚非。而所谓知识传递,首先就是有知识生产者和知识消费者,二者能够匹配。
比如,知识经济大咖“罗辑思维”的罗振宇,他的主张是“死磕自己,愉悦大家”,所以他把自己解读后的知识再传播给大家,获得了很多粉丝拥趸。
《朗读者》火爆的背后还是观众对于“好内容”的认可。
有一个老人,退休多年赋闲在家。她告诉我说,白天家里只有自己一个人,常常一整天都没人能说上一句话,每天最缺的就是能有人聊天。她甚至开始担心自己会得老年痴呆症。自从看了《朗读者》这个节目后,她很受启发,买了很多工作时想看而没有时间看的书,开始每天一个人在家读书,每天花1~2个小时朗朗地读书,自己和自己说话,自己给自己传递能量,让嘴能言、脑能想。通过这种方式,她影响了自己,避免患老年痴呆和孤寂感。
如果有适合的共享读书会能够参与,也可以使她从“独乐乐”向“众乐乐”升级。
因此,内容可以根据需求者的不同而分层次,有高地和洼地,只要两者之间有落差,就有传递的价值。很多人都可以站在某个层次上成为内容原创者和开发者。换句话来说,每个层次的内容都可以开发得更加彻底,都可以有创造性,这样内容体系才更翔实。
有一次,一个研究生毕业不久的初级咨询顾问,在项目结束后做总结时说,他希望做下一个咨询项目时,可以跟一个中级的项目经理。我们很奇怪,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要求。一般顾问们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