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正常降低成本而降低价格毕竟是有限度的;而那种非理性的价格战必然导致两败俱伤
品牌关系的提出可以说是划时代的,在品牌关系理论学派思想确立之后,有一大批学者追随这一思想,有关品牌的很多研究也处处体现着这一思想,如品牌危机管理就将其基本理论定格在品牌关系的断裂理论上。还有学者应用社会学研究的方法将品牌看作是产品、符号、人、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联结和沟通,是各种经营关系的总和。
六、品牌信息学派
在品牌关系理论之后的20年里,整个品牌学理论的发展一直是对此理论的修补,而没有大的突破。我国学者在2006年之后才开始对此问题有所见解,最靠近品牌本体论的研究当属品牌信息本论,这一理论正逐步发展成为品牌信息学派。
品牌信息本论最早是在《品牌学——原理与实务》(2008)一书中提出的,其核心思想是品牌的本质是信息,并论述了在经营过程当中发挥作用的机理,该理论的提出标志着品牌信息学派的形成。该理论认为,品牌符合信息的一切属性,关于品牌在经营中的作用机理都可以在品牌信息本论中得以解释,其主要作用和交易信息一致,就是降低交易中的不确定性,从而降低交易风险带来的交易成本,在经营中品牌可以直接替代交易信息。因此,描述品牌本质最重要的一步,即品牌的单位是什么的问题也得以回答,它和信息的单位一样,是比特。每个品牌因其包含的信息量不同而迥然不同,也因为在各自市场上总信息量的不同而有相对差异,品牌信息本论的确立使得对品牌真正意义上的度量成为可能,也正因为有量的精确度量才使得品牌价值的评估具有充分的科学依据。吕海平在其2009年出版的《品牌信息论》是对品牌本质探索的阶段。
当今品牌学界对品牌的研究主流是品牌关系学派和品牌资产学派,以及它们产生的其他分支,如品牌联想、品牌传播、品牌认知等。但无论哪一学派的思想,都没能完全做到对品牌本体论的阐释。
基于本体论的品牌学意义
高校开设的“品牌学”是品牌专业科学体系的中心课程,品牌学的主要任务之一是规划品牌学科的发展与教学框架。而规划品牌学科发展的基础在于其是否具有完整的理论系统,构成独立的研究框架。再者,为了品牌科学的健康发展,也很有必要对品牌科学进行学科构建,厘清品牌学的研究思路并搭建完整的品牌学理论框架,归纳各个研究方向之间的关系,为今后品牌学发展提供科学的研究与教学理论平台。
品牌科学是随着人类商品经济发展到相对高级的阶段出现的一门交叉科学,这一学科随着人们对品牌现象的理解不断地深入而发展起来,由最初的一门关于品牌现象介绍性的课程逐步发展成为一个研究方向,包含了品牌塑造、品牌战略等内容。
品牌学是研究品牌运动基本规律的一门科学,着重研究品牌的内在机理及管理实务,为品牌实践提供指导依据和研究工具,它来源于品牌管理的实践,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性科学。
品牌一直被视为组织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工具,其备受工商企业界的青睐,品牌学也因此成为一门新兴的科学而广泛地受到经济管理学术界的关注。国内外已有多所高校开设品牌学课程,也有多部教材问世,关于品牌管理的课程培训更是方兴未艾。但遗憾的是,品牌学理论始终没有形成相对完整的研究体系,也未能形成独立的理论框架,学者们依据自身的优劣势选择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品牌学。也正因为如此,自20世纪90年代的品牌关系理论之后,整个品牌学理论就一直没有大的突破,品牌理论研究也一直停留在实务型研究的领域。
现在的品牌学理论基本上都来自案例分析,其主要缺点在于研究结构松散,其基本研究思路可以归纳为:以热点出现为研究起点,品牌认识的次序为研究逻辑,品牌现象为研究对象,用创新概念这样的方法和途径,解释现实品牌现象发生和发展的规律,其基本框架就是从不同角度对品牌进行研究。也有少量的文章对品牌学的基本结构作过简述,但都是按照现象发展层次逐层剖析,所得结论大多无从证明或证明不严谨,其过程也缺乏科学的分析。
一、研究品牌本体的原因
现在许多人购买某一品牌的产品已经不再仅仅是求得功能和质量,而是为了获得品牌所包含的某种文化意义。例如,购买“劳斯莱斯”,不仅仅是为了得到一辆交通工具,更重要的是为了彰显事业有成和显贵的身份;购买“万宝路”不仅仅是为了吸食一包香烟,更重要的是为了获得粗犷、豪放的男子汉气概;购买“星巴克”不仅仅是为了喝一杯咖啡,更是为了享受一种生活格调。在这里,特定的文化意义成为品牌的内涵,品牌是这些文化意义的表征或符号,而实体产品仅仅是作为特定文化意义的物质载体而已,品牌由此而相对独立。于是“品牌作为标识”而存在演变为“品牌作为本体”而存在。品牌内涵的这种进展是由两个主要因素促成的。
第一,这是竞争使然。企业间的竞争已经依次经历了价格竞争、质量竞争和服务竞争阶段。然而,对许多产品来说,这三种竞争形式都已经处于强弩之末。
价格竞争。通过正常降低成本而降低价格毕竟是有限度的;而那种非理性的价格战必然导致两败俱伤。
质量竞争。一方面,目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