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再简单强调组织忠诚
有一个门客却说:“吁!君何见之晚也?夫天下以市道交。君有势,我则从君;君无势则去,此固其理也,有何怨乎?”
门客的意思是:“您怎么到现在还不明白呢?天下人凭着市场利益的规则交往,您得势,我们便追随您;您失势,大家便各自散去,这是很正常的道理,您又何必抱怨呢?”
公元前,廉颇的门客提出来“人才与市场”的观念,打破了员工要忠于企业,却又无法忠于一个企业的悖论。虽然这个观念在当时还受限于利己主义、实用主义的利益交往的规则中,但也算对忠诚、职业道德提出了全新的见解。
在日本公司中,员工忠诚与否及忠诚程度是公司绩效评价的首要标准。员工对公司终身忠诚,公司对员工终身雇佣。这就是日本企业的一个特色文化——“终身雇佣制度”。
在经济高速发展期,日本企业为了留住熟练工人普遍实行了终身雇佣制。但是,这种制度使员工始终封闭在一个企业内,与社会市场隔离,不能吐故纳新,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创新;从整个社会来看,也影响了人员的配置效率。
进入互联网时代,“不求人才为我所有,但求人才为我所用”的观念,颠覆了传统的“组织忠诚”的概念。
中国人民大学的彭剑锋教授说:“互联网时代是一个真正的人才主权时代,是一个员工随时有可能炒老板鱿鱼的时代。互联网时代的人才不再简单忠诚于企业或老板,而是更强调忠诚于客户,忠诚于自身的职业使命和专业。”
企业对人才应该从封闭式的平台到开放式的平台,不再简单强调组织忠诚,而要更强调职业忠诚和专业忠诚,彼此之间强调契约精神。
一些特殊的专业人才,可以同时被多家企业所用。他们依靠的是专业化生存,体现的是职业化忠诚,而不再是企业忠诚。他们所需要的是对客户忠诚,把企业当成一个客户,用专业能力为这个企业提供服务。
今天的人才供应链需要的是全球人才的供给。比如,很多手机企业的研发部门,它所吸收的人才不仅仅是技术创新型人才,还包括历史学家、哲学家、美术家等各行各业的专家组合体。这样跨界的研发人才组合,才能真正开发出让消费者喜爱的创新产品。
小结
1.新忠诚观:人才共享时代的观念变革,从组织忠诚到职业忠诚、专业忠诚。
2.契约精神:人才供应链需要全球人才的供给,组织和员工之间更强调契约精神,而不是简单的组织忠诚。
第二章 激活个人品牌
从身份的入口开始,给身份“充电”,打造自品牌的引爆点。
身份的属性 从同质化到个性化
移动互联网时代,自品牌是一张个人名片,展现个性化的身份属性。
自品牌的引爆点
移动互联网时代,每个人都有了新的身份标识——个人ID(英文“Identity”的缩写),这是一个人的网络登录账号,代表着每个人与外界交互的入口。
身份是“一个个体所有的关于个人定位的意识”,直白地说,即“我是谁”。
如何利用好这个入口,在ID账号后展现出一个人的个性化身份呢?
它不是名片上寥寥几条固定信息,姓名、公司、职务等,也不是各类登记表里年龄、性别、学校、地域等泛泛的同质化信息,而是一个人对自己多维度、立体化的身份设计——
自我形象、独特认知、情怀与价值主张、社交圈层、商业价值……这些表明身份属性的标签越鲜明,围绕自己的解析越深刻,自品牌就越有辨识度,继而也就有了可以带来商业价值的引爆点。
思维导图:个人ID的构建
下面将从自我形象、认知、社交和商业性四个维度,构建个人ID,如图2-1所示。各维度的构建要素,如图2-2所示。
图2-1 个人ID的组合
1.从自我形象出发
自我形象思维的第一层面要素:姓名、性别、年龄、学历、职务、星座等,这些是身份的基本属性。
第二层面要素:从身份的基本属性过渡到体现独特性的属性,这暗含自定位的品牌名、具有典型特征的外部形象、一段有信服力的经历的提炼等。
图2-2 思维导图:个人ID的构建
品牌小时代,每个人要为自己代言,展现自己的“看点”。“我是谁”——自我形象是个人品牌的第一个标签。
2.从认知出发
每个人独特的认知框架,可以发展为体现品牌内容力的标签。
认知思维的第一层面要素:认知理念,即我的价值观是什么。
第二层面要素:认知的目标和用户,即我的目标和受众群体是什么。
厘清前两个层面后,构建思维的第三层面要素:认知内容。三个层次的递进,体现了认知的一种精进努力,有的放矢地投入。对认知的投入也是对自己的投资,积累认知资产,开拓内容营销。
第四层面要素:认知模式,即我认知的视野和前瞻性是什么。互联网时代,认知技术在不断变革,认知或被边缘化或被增强,搭建自己的认知体系,离不开认知能力的不断进步。
探索认知的过程,也是寻找自己在互联网平台上的坐标:我能输出和共享什么?我能服务于哪些用户?
3.从社交出发
每个ID账号里都有人际关系圈和社交互动的动态。在社交活动中构筑什么,粉丝(用户)结构+共同的价值观+独特的情怀,构成了一款魅力型品牌。
社交思维的第一层面要素:有序的社交结构规划。明确人际结构的重心,从对品牌有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