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公关添危机
,就很难在短时间内建立自信,重新找回自我。
为什么曾经海誓山盟,转瞬之间却形同陌路?因为人是多变的。即便对方信誓旦旦说爱你一辈子,但这只是某个时刻的情感表达,未来会怎么变谁也不敢保证。信守诺言是一件困难的事。
早在20世纪80年代,西方经济学家就提出了一个经济哲学范畴的概念——道德风险。它的主要内涵是“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在最大限度地增进自身效用的同时,会做出不利于他人的行动”。换句话说,订立合约的一方不完全承担风险后果,会为了实现自身效用最大化而做出自私的举动。显然,另一方要承受这种行为带来的负面影响,甚至是某些伤害。
具体到一段恋情中,你无法保证对方会在某个时刻背信弃义,在感情上承受巨大伤痛。你唯一能做的是,永远提升自己的含金量,在工作、事业上拓展发展空间,保证一段感情结束后具备抗击打能力。换句话说,事业是最好的保障,它能使你获取更多物质财富,在事业上不断精进,能极大地降低情感中的道德风险。
宋珂在一家公司担任销售经理,虽然过了30岁,但是他仍然没有结婚。上个月,公司招聘了8个销售员,其中一个名叫李丹的女孩引起了宋珂的注意。
李丹个性开朗,说话极有分寸,入职以后很快适应岗位要求,表现非常出色。宋珂与她有过几次接触之后,认定这个女孩就是自己一生的伴侣,于是对其展开了疯狂的追求。然而深入了解之后,宋珂才知道李丹是一个只有24岁的单亲妈妈;虽然有些吃惊,但是这丝毫没有影响对她的感情。
当然,李丹也非常喜欢宋珂,看到对方执着的样子且条件优越,她动心了。就这样,两个人走到了一起。不久,宋珂因为工作失误给公司造成重大损失,被解除了销售经理的职位,收入锐减。一开始,他毫不气馁,寻找新的职位。但是,他屡屡碰壁。
祸不单行,李丹对宋珂的感情开始产生微妙的变化。她开始频繁加班,工作越来越忙,业绩不俗。两个人的收入发生了逆转,李丹在心态上与以前不一样了,甚至有些看不起宋珂。最终,矛盾激化,婚姻破裂。
在财富自由、恋爱自由的时代,人们享受着自由选择的快乐,也要承受在财富、情感上遭遇挫折的打击。风险无所不在,许多男女因为惧怕道德风险有些不敢爱了,或者爱得不彻底了。为了提升爱的能力,增加赢得爱的筹码,越来越多的人更专注于在工作中有所建树,在事业上层层跃进。
面对婚外恋、离婚率居高不下的尴尬场面,如果眼前的一段感情无法令人勇往直前,那么当事人更倾向于将个人的时间、精力投放在工作或事业上,抓住这些实实在在的东西。
◎有事业支撑才有保障
新时期单身潮的出现,与当今女性财务自由、精神独立趋势日益扩大有重要关系。当人们实现了经济独立,他们就拥有了自主选择婚恋对象的实力,不会在情感上将就。那些有事业支撑的人有更高的择偶标准,即便到了结婚年龄也不会匆匆步入婚姻的殿堂;而有的已婚人士一旦发生情感破裂,也有底气选择分手,再次主动单身。
◎物质基础影响单身状况
物质决定意识,也左右人的情感与心理。男女双方走到一起,离不开必要的物质支撑以及职业声望等外在的东西。经验表明,一个有自信和人生目标的伴侣,更值得期待和信赖,对自己也有正面的激励和推动作用。起码,对方不会成为一种负担,让美好的情感生活黯然失色。
因此,在一段感情中不丧失自我,持续获取骄人的业绩,更能降低对方选择与你在一起的风险。那些无法获得稳定情感的人,往往在工作或事业上也飘忽不定,在经济上缺乏持续稳定的保障,二者是互相影响的。
经济学解读
通常,道德风险是由信息不对称问题引起的。你永远不知道对方会在什么时刻结束这份感情。那些缺乏自我成长能力与事业拓展空间的人,等于把自己的命运押在别人身上,把自己的人生拴在了他人的战车上,埋藏着巨大的危机。
无论已婚还是单身,都是一种人生状态。掌握人生主动权的秘诀是在事业上有所建树,进而具备独立的人格和财务基础。如果做到这一点,你就能在对方心目中显现出独特的魅力,无惧分手或单身。
选择了事业的单身女子——沉没成本
一项资产的价值,总是它未来收入的折现,而过去投入的成本是沉没成本,不论大小都不影响资产的现值。
那些把事业放在人生第一位的单身女子,倾其所有提升个人专业能力,让自己变得更加优秀。与之对应,她们选择恋爱或结婚对象时,要求对方必须更加出众,这在无形中淘汰了一大批候选人。
显然,让一个事业有成的女人降低择偶标准,像刚毕业的女孩那样找一个人结婚,是很难做到的。对她们来说,这些年在事业上投入了太多的时间、金钱、精力等,如果降低择偶标准,对职场上的成功选择性忽略,则她们内心深处是不能接受的。
在经济学上,上述这些已经发生不可收回的支出被称为“沉没成本”。具体来说,它是指由于过去的决策已经发生了,而不能由现在或将来的任何决策改变的成本。显然,人们在进行选择的时候,不仅会着眼于当下的一切,还会审视自己过去的投入以及未来
编者按:
由于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家电企业的竞争手法一直乏善可陈,撇开价格战,在营销上进行“创新”就成了不二选择。
不过,与以往仅局限于夸大其词,在技术指标、销量数字上作“手脚”不同,如今一些家电厂家竟然利用信息的不对称,将夸海口升级为无中生有,骗消费者没商量。
美的电器,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
天极ChinaByte经过深度调查,特别策划了系列报道《美的诚信危机调查》,为读者逐一剖析美的的营销伎俩。
天极ChinaByte8月30日消息(张颖)“美的微波炉不是欺骗消费者,进行虚假宣传吗?怎么今天还看到有文章称美的微波炉技术比其他微波炉好,领先于整个行业?美的微波炉担当了‘行业价值重塑者’的角色?”昨天一早,天极ChinaByte就接到了网友许先生打来的询问电话。
美的:悄然启动危机公关
许先生告诉天极ChinaByte,昨天他在百度上输入“美的微波炉”这一词组进行搜索时,看到出现了不少为美的微波炉蒸标准“喊冤叫屈”的文章。
如《行业内蒸‘气’弥漫卖场波澜不惊》一文中称,“美的所制定的标准虽然并非国家标准,但……无疑是一种值得肯定的前瞻性思维,这也印证了‘不管黑猫白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的伟大论断。”
《微波炉以蒸夺取技术话语权》一文称,“美的微波炉在‘蒸’功能开发上,明显领先于整个行业,扮演了行业中的‘技术领先者’角色,夺取了对行业技术发展的话语权。”
该文还采取了与同行产品进行对比的手法,称“美的微波炉‘食神蒸霸’获得了国家专利,其他厂家不能模仿,他们通过其他原理也声称实现了‘蒸’功能,但都没办法达到美的微波炉‘食神蒸霸’的技术水平与蒸的效果,其他微波炉品牌的‘蒸’功能产品也都少有获得国家专利。”
不过,许先生发现,这些报纸、网站刊发的有关美的微波炉的文章,均没有署名,也就是没有作者。
今天在北京一家杂志从事编辑工作多年的黄女士对天极ChinaByte表示,“这种不署名的厂商稿件,其实就是企业的公关软文。”
与此同时,包括天极ChinaByte在内的十多家媒体均收到了署名为“美的微波炉蒸标准事件系列稿件”的文章。
在其中一篇名为《微波炉自爆预警》一文中,写道:“美的微波炉把协会标准当作行业标准的做法固然欠妥,然而……必须承认事件的初衷并非恶意——企业无非是为了加速微波炉产品在“蒸”功能方面的国际化发展趋势……”
专家:美的危机公关错上加错
“美的微波炉启动这样的危机公关,是不正常操作,是错上加错。”家电产业观察家刘步尘对天极ChinaByte坦言,“企业出现严重问题时启动危机公关,通过商业化运做,向媒体发送公关稿件的方式来化解危机,可以说是中国家电业的潜规则,也是中国家电企业的痼疾。”
“家电企业的根本是把产品做好,搞协会标准、行业标准,启动危机公关都是‘歪门邪道’。”刘步尘称,企业这种不正常的操作方式很难改变,这就需要媒体和公众进行监督,不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否则这种状况将持续存在。
另有家电业资深人士指出,美的微波炉被指虚假宣传事件被媒体曝光后,只是称外界误会了美的微波炉的宣传意思,拒不承认错误,并试图用软文进行掩盖,操控舆论导向。
据广告界人士透露,一个家电营销策划的推广平均需要数百万元的投入。其中需要配合电视广告、新闻宣传和软文宣传、终端卖场销售等多种途径,并在推广前期就应安排妥当。而美的称只是在卖场将印刷单页写错、经销商误宣传的说法是不成立的。
卖场:仍有美的问题单页
针对美的声称已在家电卖场撤出印有“蒸标准”宣传单页,昨天,家住朝阳的网友刘女士对天极ChinaByte表示,她在望京的家电卖场购物时,发现卖场内还有美的“蒸标准”的宣传广告。
昨天下午,天极ChinaByte走访北京丰台和石景山等地区家电卖场时看到,以前摆放在美的微波炉样机上有关行业标准的宣传单页已不见。不过当美的促销员向消费者介绍微波炉“蒸”功能的性能时,还是从抽屉内拿出了印有行业标准的宣传单页,并对消费者强调称,协会标准、企业标准其实都高于国家标准。“美的微波炉销量排在全球市场第二,质量没问题。”
天极ChinaByte随机采访了近二十位消费者,八成消费者表示知道美的蒸标准事件。家住海淀的黄女士讲,自己已通过上网和看报纸的方式知道了美的“蒸标准事件”。她表示,今后购物将以产品实用性、价格和品牌为主,不会相信厂家的炒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