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使危机管理正常?
64年由于海运形势好转,班轮公会又提出进口货运上涨14%,出口货运上涨12.5%。然而,中国强硬的态度迫使班轮公会内部分化,包括英国红烟囱船公司和蓝烟囱船公司、丹麦宝龙船公司、瑞典东亚船公司、挪威威廉臣公司、荷兰东亚公司、西德苏德船公司共同组成中国运费协议小组,1964年7月17日,中国租赁公司、中国外轮代理公司协商运费,最终确定进出口货物运费上涨6%。(27)
一方面,中国政府的干预可以有效地与国际航运垄断组织竞争;另一方面,它抑制了市场机制的正常发挥。中国的运价管理违反了运价应随行就市的原则和客观经济规律,使外国航班有时无法维持其航线。与班轮公会的运价相比,中国的运价不仅缺乏灵活性,而且受到行政干预,不能随着国际航运市场的变化随时调整。因此,与公会的运价差距越来越大,有时低于60%~70%。这加剧了与班轮公司的矛盾,使得班轮公司的航线过度退出中国。
1965年,中国港口有24家外国航班公司,平均每月20艘,9条航线。从1966年到1970年,10家航班公司的15艘船中断了中国的业务。为了满足西方国家贸易的需要,中外运输公司在此期间与5家航班公司建立了新的业务关系。1973年,又有8家航班公司中断了中国航线。
外国班轮减少的主要原因是中国和班轮公会在价格博弈过程中过度采取政府干预措施,以争取价格主动权,使运价偏离国际航运市场。中国航行的班轮运费普遍较低,无法赶上国际航运市场的运费水平。据1974年统计,与中国港口相比,从香港到澳大利亚的航运价格高于54.7%;新西兰也高62.5%;新几内亚高48.3%;到孟加拉湾高90%;到卡拉奇高68.6%;到西非高60.5%;到红海高114.6%;到新加坡高90%。因此,许多外国班轮公司认为经营中国航线是无利可图的,并一致要求提高运价;一些班轮公司甚至表示,如果他们不能提高运价,他们将不再来中国港口,而是去香港接送中国出口货物。(28)中国赢得了与班轮公会的价格博弈,掌握了运价的决策权,但也因过度矫枉过正而阻碍了中国的外贸运输。
从中国和班轮公会20多年的运价博弈来看,国际市场机制和国家政府干预存在各自的缺陷,需要相互制约,实现平衡。一个不封闭的国家,其海运必然会受到国际市场机制的影响,包括积极和消极的影响。政府干预是消除负面影响的必要手段,但政府干预应适度实现预期目标。
第三节海运效率:政府干预
长期以来,学术界认为,这一时期运输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是运输能力不足。事实上,20世纪60年代以后,运输能力不足的现象得到了很好的解决。港口建设滞后、装卸技术落后、运输方式疏远是运输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这三个问题的解决主要取决于政府的干预。
一、港口建设
中国港口通常长期缺乏通过能力。特别是在大跃进运动后,货物吞吐量急剧增加,港口压力更加突出。港口建设不适合运输任务和船舶增长。因此,加强港口建设,缩短船舶停机时间,扩大港口通过能力已成为提高运输效率的关键。
港口建设滞后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投资不足。从港口建设投资占国家基本建设总投资的比例来看:15期为0.4%,二五期为0.3%,1963至1965年为0.2%。港口建设投资在这三个阶段的比例往往会下降。在三五和四五时期,水运注重发展船队,放松港口建设。港口建设投资仅占水运投资的18%.8%,占全国经济投资0.38%;船舶投资占水运投资的48%.6%,占全国经济投资0.97%,比港口投资多1.六倍。由于港口建设的放松,沿海港口吞吐量严重不足,压船、压货、压车现象加剧,严重影响了中国国际贸易的发展。(29)到20世纪70年代,中国与世界发达国家的港口建设水平差距越来越大,沿海15个主要港口泊位总数少于鹿特丹、安特卫普、纽约、汉堡和横滨,码头岸线总长度不如安特卫普、纽约、汉堡,岸设备岸吊数量差距较大,吞吐量小于鹿特丹(见表1-3)。
表1-中国沿海主要港口与外国港口比较表
注:1972年、1970年、1969年是中国、荷兰、日本的统计时间。
资料来源:1987年,人民交通出版社《秦皇岛港史(现代部分)》第229页。
1973年,中国最大的港口上海港有92个码头泊位。加上浮筒泊位,一次只有110艘船,而在香港的船往往在200艘左右。其中,只有24个外轮泊位,加上浮筒泊位,一次泊位能力为28艘船;1973年,香港平均每天有60艘外贸船舶,最高每天有78艘。1972年7天,外贸船舶停留时间上升至11.4天。(30)
港口的落后面貌越来越受阻
事故发生后,许多企业习惯于惊呼出乎意料。他们所说的出乎意料可能有几个层次:出乎意料的是,它发生了,这么快就发生了,如此严重的后果,如此巨大的负面影响,如此困难,如此真实,以至于它会结束。
对于企业来说,没有侥幸心理,错误就会死亡。这只是速度的问题。因此,危机处理的最高水平不是错误,危机公共关系是在即将到来的错误中消除它,而不是试图掩盖它。毫无疑问,最终的约束不仅取决于企业的社会责任感,还取决于外部监督和制度的改进。
风险管理是一个系统
IT界的一条规则就是,对于一个概念,其定义的多寡与它的流行程度成正比,企业风险管理也不例外,我们发现了不下一打定义。这里我们不妨借用一下JamesLam的定义。Lam作者兼顾问,他自称是世界上第一位首席风险官(第一位)GECapital公司担任此职)。ERM是指全面管理业务风险、财务风险、业务风险和风险转移,努力最大化公司股东价值。也就是说,企业风险管理理念通过统一分析公司内外的所有风险,制定行政管理策略来处理这些风险,从而提高公司的盈利能力。Lam或者其他人对企业风险管理的定义通常包括以下基本原则:
-从综合角度分析风险。IT、人力资源、财务和其他独立部门使用标准语言、衡量标准和工具。许多财务部门都有风险管理流程,所以这些标准可能来自该部门。
-从整个公司的角度分析风险。企业风险管理不是汇集每个独立部门面临的风险,而是汇集彼此和公司相对于每个独立部门的风险。企业风险管理的目的是处理许多独立部门及其风险。
-从利润的角度分析风险。风险总是来自整个业务,而不是独立部门的潜在影响。
-从风险办公室的角度分析风险。在越来越多的公司,行政风险办公室方便企业风险管理,办公室负责提供CIO没有时间或资金获得的技能和资源。许多风险专家认为,如果没有风险办公室,就不是真正的企业风险管理。
日本企业的启示
中国企业通常的危机管理主要是安全生产,我们的主要措施也以生产事故和紧急情况为核心。
日本资生堂公司等企业的风险理念认为,企业活动中的所有活动都包含风险,经营过程也是风险管理过程。企业被各种风险包围着。
一些日本企业成立了综合风险管理委员会,统一管理企业风险。综合一词值得我们学习和关注。例如,资生堂公司不仅是管理、安全生产过程中的风险,还包括法律风险、劳动风险、财务风险、经营策略风险、公关风险、客户需求应对风险、海外风险、国内风险、海外风险、商品风险、信息系统风险、灾害事故安全风险等15项风险,涵盖企业经营的整个过程。
一般来说,企业进行的危机管理,从某种意义上说,主要是做危机处理,主要集中在应对突发事件后,是一种传统的抗灾救灾理念。优先考虑危险,如何处理危险。日本企业危机管理更注重从危险向机器的转变。当企业面临危机时,不同的反应方式将带来完全不同的后果。NPO法人事业继续推进机构事务主任细平新二先生认为,企业危机是紧急、危险、可能造成重大损失的情况,如果不采取对策解决,情况就会越来越糟。成功的危机处理不仅可以成功地解决企业面临的危机,还可以通过危机处理过程中的各种措施增加对企业的了解,并利用这个机会重塑企业的良好形象,即所谓的灾难。相反,如果处理不积极或处理不当,甚至导致二次危机和三次危机,企业最终就会消亡。
危机处理的方法
危机是企业生存和发展中的一种普遍现象。那么如何建立一个有效的危机管理体系,从而能够成功地预防危机,处理危机,甚至反败为胜,在危机中恢复并得到发展呢?关键点公关董事长游昌乔认为企业需要把握好六大原则。
-全面
危机管理的目标不仅仅是避免公司损失,而是在危机中发展。
-价值观的一致性
危机管理既有道又有艺术。危机管理的道是根植于企业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是企业受到社会尊重的基础。危机管理的艺术是危机管理的操作技术和方法,需要通过学习和培训来掌握。
-关联
企业危机管理的有效性不仅取决于危机管理系统本身,还取决于其所包含的子系统是否健全有效。任何子系统的故障都可能导致整个危机管理系统的故障。
-集权化
集权化的实质就是要在企业内部建立起一个职责清晰、权责明确的危机管理机构。因为清晰的职责划分是确保危机管理体系有效运作的前提。同时,企业应确保危机管理机构具有高度权威性,并尽可能不受外部因素的干扰,以保持其客观性和公正性。
-互通
从某种意义上说,危机战略的引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能否获得足够的信息。危机战略的正确实施取决于企业内部是否有足够的信息通信渠道。如果信息通信渠道不畅通,执行部门很可能会曲解上述意图,然后与危机战略背道而驰。
-创新
危机管理不仅要充分借鉴成功经验,还要根据危机的实际情况,特别是新技术、新信息和新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