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能想到无印良品
说话。尖叫,就必须把产品做到极致,极致就是超越用户的想象。内容即广告,互动即传播。传统媒体的控制权凋落,新媒体时代内容为王。消费者用转发、分享和赞来投票,企业要善于制造话题、借势话题。微时代“人人都是自媒体,人人充当热播客”。
移动互联网时代不缺产品,缺的是能够打动用户的好产品,那就是所有的企业要研究用户需求,要分析用户人性,要知道用户的痛点在哪里,更要找准用户尖叫点。人性的本能就是,若发现美好的东西和绝妙的创意,就愿意主动去分享给别人,从而快乐自己。因此,品牌打造者只要挖掘和关注人性,并在品牌推广打造的过程中去经营好这一人性特点,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放大痛点,直击泪点。用户产生购买行为只有两个原因:满足快乐和消除痛苦!关注人性才是当今商业模式设计的要素。用户掏钱去购买的直接理由,就是趋乐避苦。那么用放大镜把用户的痛点放大百倍,就能促使其速下决心。
只要能够让用户发自内心地喜欢你,用户就一定会真正去传播。你需要做的,就是开发很震撼的产品,让大家情不自禁地拿起手机来拍照、转发朋友圈。
所以我们在打造品牌、研发产品时,不要盲目入手,而是要真正关注人性、挖掘人性并经营人性,解决用户内心的深层次需求,否则,这个品牌一定没有什么特色可言,只能是大海中的一滴水。
现在所说的产品核心已绝对不存在于使用层面和需求层面了,而是能否深层次解决用户的痛点和真正从情感因素的视角去挖掘用户的功能诉求、精神诉求等,去深深打动用户,只有从深度挖掘产品的痛点、泪点、笑点、热点入手,才能挖掘出真正打动用户并使之“尖叫”的产品,才能够让用户发自内心去转发,去评价,去自动分享与传播,最终产生更多的购买。
因此,无论是粉丝经济还是新商业模式,品牌创意和产品一定是核心。
有人说,无创意,不分享。一个好的文案,抵得上一百个销售员。那么如何建立起一个让品牌自动分享、传播的系统,显得至关重要。这就需要品牌打造者去潜心研究、用心挖掘。
上述实战案例中,“点石沙画”“爱之扣”品牌讲的就是如何探索建立品牌自动传播体系,而“口碑”则是这个过程中最为关键的环节。
如果用户觉得产品好,会告诉8个人,一传8,8传64;但当用户不喜欢这个产品的时候,他会告诉16个人,一传16,16再传16的平方!千言万语,归于口碑!
当下一些商业发达国家的企业界谈得最多的话题是:道德价值建设及企业的社会责任呈现。现在消费者要求非常高,他不仅仅要求你给他以最优的价格,提供最好的服务,他还要企业尤其是大企业承担足够的社会责任。品牌经理还要重点保证的是,品牌在建设过程中的速度灵活性和创新性。服务准则是一定要提供最高的标准,尤其在服务业。在品牌传播过程中,我们的公共关系活动也一定要跟品牌传播战略相匹配。包装和设计、招聘与录用、培训与培养、公司文化、员工士气都要与品牌传播相匹配,还有系统与工艺质量、经销与战略伙伴、社交群体、品牌营销及品牌组合管理等,品牌运营者要做的目标就是口碑。
核心发力点六:“出师有名”,品牌的文化和内涵要刻骨铭心
任正非曾经说过,资源是会枯竭的,唯有文化才能生生不息!再好的产品也是会过时的,唯有文化长盛不衰。即使是苹果手机,我们现在回头来再看iPhone1也会觉得粗糙不堪。任何组织想要持续存在,必须形成一套有鲜明特征、打上自己烙印的文化体系。就像人们一提到素朴、简约,就能想到无印良品。如何通过一套文化体系起到对内凝聚人心、对外彰显品牌的作用,是品牌运营者的必修课。
嘉士伯的品牌文化,在国外已深入人心。欧洲某调查机构曾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他们把嘉士伯啤酒倒入一个普通啤酒瓶里,再把普通啤酒倒入嘉士伯啤酒瓶里,然后让顾客品尝。令人啼笑皆非的是,所有人都认为装在嘉士伯瓶子里的普通啤酒更好喝,而装在普通瓶子里的嘉士伯啤酒却被认为难喝,甚至想吐。这个例子说明一个品牌的价值远远不止于它的物质层面,更在于它蕴含着的文化精神内涵,品牌文化触动着消费者的心灵,同时也创造了品牌的价值。类似的情况在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之间也上演过。
目前已进入由经济型社会向文化型社会过渡的阶段,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更加强调一种文化。让顾客在消费时产生愉悦、激动、情趣,企业才能真正建立起消费者的品牌忠诚度。因此,企业的品牌文化已成为当下企业的第一竞争力,从这个意义上说,移动互联微时代,品牌竞争其实是品牌文化的竞争。消费者已经越来越排斥广告,但大都喜欢故事。故事开辟了品牌与消费者新的沟通方式,双方不再是买卖关系,而更像是讲述者与倾听者,用户也喜欢在朋友中间分享故事,无形中成为品牌的帮手,使品牌获得口碑效应,尤其是植入了文化内涵和底蕴的故事,更受欢迎。
那么如何做到呢?
(1)名定乾坤:为你的品牌起个好名字。国际易学联合会易学副会长兼执行秘书长、当代知名易经学者、姓名学专家谢海东老师,几年前就著有《名定乾坤》商务命名宝典和《好姓名好人生》等命名方面的畅销书,市面上也有很多关于品牌命名的书籍如《名字,决定品牌生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