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历经金融危机的洗礼
建以政府支持为主导、企业自强为根本、学界咨询为辅助、媒体宣传为桥梁的自主品牌塑造联合工程。中国政府要把自主品牌建设提升至国家经济战略高度,对品牌塑造工程起到系统战略指挥和后勤保障作用。首先,政府要鼓励企业打造品牌,尤其支持资本雄厚的国有企业走出国门打造国际品牌创收外汇,鼓励并搭建融资平台支持民营企业打造特色品牌。其次,政府要营造以市场化为主导适宜品牌培育的氛围,取消行业保护和地方保护,放宽垄断性行业的进入门槛,这样更有利于培养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品牌企业。第三,政府要加大企业品牌保护力度,严厉打击品牌侵权行为,严肃品牌评级和认证工作。第四,各级政府鼓励支持企业搭建技术创新平台,保护自主知识产权不受侵害。此外,中国政府有义务通过各种国际宣传平台推介中国创造的大品牌形象,使中国企业在国外发展具有一定的背景优势。
中国企业自身应加大品牌建设的战略投入力度。首先,企业应加强品牌建设意识,尤其是传统行业企业和部分垄断性国有企业,对市场环境的国际变化容不得一丝懈怠,网络购物的兴起使一些传统商业模式大受冲击,新华书店开遍全中国可谓书店行业的金字招牌,但其受当当网和卓越网的冲击,品牌效应日益递减。其次,企业积极引进高素质技术人才,品牌二字分开来即品质以本牌子为标,国际品牌无一不具高品质的特性。中国制造历经金融危机的洗礼,大部分企业开始从OEM的简单商业模式中觉醒,部分行业技术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但汽车、IT、家电、日化等消费品行业的技术劣势仍十分明显,品牌塑造必须标本兼治。因此,实体企业必须提高研发经费,积极引进高技术人才,提升产品技术创新元素,支撑企业产品的高品质。“中国制造”低质低价的形象仅靠一两个企业是不可能力挽狂澜的,这需要中国企业整体努力,一齐向具有技术含量的“中国创造”迈进。第三,积极引进品牌经营高素质人才。中国企业界对于如何创建品牌、经营品牌及保护品牌的经验尚浅,亟须具有国际品牌经营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品牌管理者不但要熟知品牌建设理论体系,而且要深度分析国际竞争形势、中国商情、行业竞争特点及消费者心理,有针对性地设计品牌形象、品牌宣传、品牌服务及品牌保护、品牌资本运作等重要策略,以达到品牌忠诚、品牌溢价和品牌长寿的成功品牌的实现,进而分享产业高附加值。此外,企业要重视产业集群的积极效应,形成中国创造“共生共荣”的品牌建设观念。
学术界、中介机构、行业协会要结合中国商情和国际商情为中国自主品牌建设提供理论指导。中国企业品牌建设理论远远落后于企业实践,构建一套系统实用的中国自主品牌技术理论迫在眉睫。学术界应走进企业搞科研,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得出的结论才是最具说服力和实用价值的。关于品牌建设、品牌经营、品牌评估和品牌资本的理论研究将为企业品牌经营提供有效的智力支持。政府要鼓励和支持成立品牌评估中介机构和行业品牌协会,探索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品牌建设体系和品牌评价体系。
媒体应理性、公正地传播企业品牌建设信息,打击伪劣假冒及有损企业品牌建设的恶性竞争行为。积极传播“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的优势元素,传播中国商业文化元素,引导消费者改变瞧不起自主品牌的消费观念,成立专业宣传“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网站、电台、杂志,为中国自主品牌建设提供宣传的窗口。
(三)品牌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创新路径
“十二五”规划开篇即讲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但如何转变?调整产业结构,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过渡,从注重经济发展规模向注重经济发展质量转变,殊途同归。本书从国际产业分工价值链角度出发,认为中国经济增长包括三个环节:一是凭借劳动力成本优势,以加工制造出口为主的低附加价值环节,二是不惜以市场换技术引进模仿式创新的高附加价值环节,三是以品牌经营为主的营销环节。品牌是生产环节和技术研发环节的集中表现,结合当前中国企业国际竞争实力,中国制造部分技术已居世界前列,世界一半以上的消费品在中国制造,原本的劳动力成本优势逐步被更不发达地区所取代。中国的潜在消费能力是吸引跨国企业的主要动力,中国目前仍无一个国际品牌的现状让国外企业有机可乘。中国培养国际品牌的土壤和时机均已成熟,品牌建设将成为中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创新路径。
当前,排名进入世界500强的中国企业基本都是国有企业,这些企业凭借垄断性资源和政府扶持攫取雄厚资本,然而国际品牌的特征之一是具有全球性的市场拓展能力,与之相比中国企业充其量只能算是区域性品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品牌已无国界可言,国资委领导下的170多家重点国有企业基本垄断着中国几大支柱产业,要想走入国际市场单靠政府的支持是不够的,最终买单的是自由市场下具有自由选择权利的消费者。中国企业走向国际拓展海外业务大部分靠资本支持,资本支持固然重要,但品牌化经营具有战争炮火都无法企及的征服威力,可以横跨国界渗透占领每一寸自由竞争的市场战场。中国企业,尤其是大型国有企业和上规模的民营企业担负着重要的经济历史使命,就是要全力以赴塑造中国自主品牌,战胜本土市场上的外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