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认为西方学者在品牌价值和品牌竞争力的测评研究上虽存在一些分歧
片面性,尝试由财务静态外显性指标主导的评价思维向非财务动态解释指标辅助的评价思维转变。
3.探索多变量结构影响的生成机理
现有品牌竞争评价模型对各影响要素之间内在联系的探求不够,要素关系分析基本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数学之间徘徊,关于品牌竞争力影响要素的作用机理研究得较少。而在管理实践中,消费者要素与市场要素和财务要素之间的关联性和独立性分析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忽视影响要素之间的相关性将使多个要素加权造成重复计量,从而影响评价模型的准确性,Interbrand,Aaker与Keller的品牌资产评估模型均面临上述问题。笔者认为西方学者在品牌价值和品牌竞争力的测评研究上虽存在一些分歧,但国内学者仍然处于定性评价体系的初级研究阶段,我们需要在西方既有研究框架下,结合我国商业文化背景和我国自主企业品牌的实践,利用结构方程对本土企业品牌竞争力的形成机理进行情景化分析和结构化分析,开发适于中国商业竞争情境的品牌测评量表,探讨竞争力来源要素及其相互影响,进而得出品牌竞争力形成机理模型。
4.创新企业品牌竞争水平的评价方法
目前品牌竞争的评估大多以品牌价值综合地反映企业品牌竞争力在某一时点上的状态,采用的是绝对值(货币单位形式,如百万美元、百万人民币)的表现形式。单独一个绝对值并不能体现其与参照系的关系,也就无法简洁地反映出状况的好坏。为此,笔者将多指标综合指数法作为品牌竞争力测评的首选方法,指数形式可以综合反映由多种要素组成的竞争主体在不同时间和空间条件下,品牌竞争力平均变动的相对数,并反映出复杂品牌经营活动总体的综合变动方向和变动程度,也可用来分析企业品牌竞争力在长时间内的变化趋势。基于此,本书探索性地一改传统的以品牌价值(绝对值)测评品牌竞争力的方式,而尝试采用品牌竞争力指数(相对值)的形式测评方法对定性问题进行定量研究,以指数形式反映中国企业品牌竞争力的强弱和发展趋势。
(二)研究的现实意义
1.为企业品牌管理提供咨询工具
通过对企业品牌竞争力测评体系的构建和分析,可以全面分析企业品牌运营管理过程中的优势和劣势,从而巩固优势并针对劣势加强品牌资产的培育和利用,增强企业的品牌竞争力。本研究立足于系统综合视角,将企业品牌竞争力构成的各个主要环节及因素进行全面考评。为企业在实施品牌扩张、品牌延伸、品牌投资、品牌连锁经营等策略时提供有效的数据参考,了解即将涉足的行业中其他企业的品牌竞争力状况。企业可以根据自身品牌竞争力各级指标的得分情况,详细地了解自身在品牌竞争中的薄弱环节,设计解决方案以便更有效地提升企业品牌的竞争力。根据平衡积分卡原理,本研究提供的测评指标可以逐层次地分析品牌竞争力所有影响要素和关键要素,为企业品牌建设提供可操作性的诊断咨询工具。
2.为政府产业规划提供决策参考
企业品牌竞争力指数的测评,能够反映以若干区域或行业的企业品牌竞争力为代表的中国企业品牌竞争力的整体走势,因此政府可以利用中国品牌竞争力指数数据了解全国企业品牌竞争力的发展状况和行业结构,从而为调控全国各行业结构和引导行业发展服务。对于地方政府,除了指导其对辖区内企业品牌建设的情况进行调控外,还可以通过与各地指数的对比,了解本地区各行业品牌竞争力在全国品牌竞争中的优势和劣势,科学做出本地产业的未来发展决策。
3.为消费者理性消费提供信息指南
本书主要针对消费品行业展开品牌竞争力指数评价,并根据测评结果发布中国消费品类企业品牌竞争力指数排行,使消费者明确产品品牌在同行业中的位置,提升自身的消费经验,对品牌产品的质量、价值功能、价格有更加清晰的认识。对市场各个主体同样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从而更加合理地安排自己的购物倾向和行为。
4.为投资商提供投资参考
以往关于企业品牌并购、重组等涉及企业品牌评估问题时,均以品牌价值为衡量手段,其缺陷在于未考虑非财务指标的重要性只注重财务指标的片面性,从而导致各种各样的投资失败案例。本研究以全方位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应用指数方法论,使投资者及时了解各城市、各行业企业品牌竞争力的不同状况,在投资选择上为之提供信息咨询,减少投资风险;对单一企业而言,准确把握企业品牌竞争力的整体状况,可以更好地判断品牌竞争力发展所处的周期性阶段,以把握市场形势,决定或调整投资时机,提高其投资结构的决策准确度。
三、品牌竞争力研究的问题域与方法论
(一)研究目的
本书的背景分析可以总结为“现实的呼唤”及“理论的不足”。中国企业品牌竞争水平距离国际品牌企业还有很大差距,品牌危机频频发生,上至政府下至企业均在疾呼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升企业品牌竞争力。但对于究竟如何提升品牌竞争力的研究仍处于经验主义逻辑阶段,缺乏一套科学理论体系的支撑,这是本研究“现实的呼唤”。另一方面,虽然国内外学者在品牌竞争力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却存在单一财务指标主导思维,忽略非财务指标造成研究的片面性、单一要素决定论,缺乏综合观点。西方既有成果引入而缺乏中国情境理论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