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不一定来源于品类分化,融合创新也能成为很好的“物种”
程度上在于它价格低,对于它是否真正具备“不上火”这一功能,大家只会一笑了之,不会较真。
可在重消费决策领域,认知大于事实就是谎言,很容易被拆穿。长城汽车旗下定位为中高端自主品牌的WEY高开低走遭遇“滑铁卢”就是代表性案例。如果没有发动机、变速箱、底盘技术的系统升级,只有品牌认知的大范围宣传和对汽车外观内饰的升级,一时间会有追逐的消费者,可风潮过后,经过大量自媒体和KOL的深入解读及用户反馈,事实会迅速传导开来,大批量理性消费者不会再买单。同样,因为被多次投诉涉嫌虚假宣传“遥遥领先”而饱受争议的瓜子二手车被工商部门开出巨额罚单,也闹出了大笑话。在重消费决策领域,这种所谓为了抢占认知而枉顾事实的虚假宣传不应该成为企业和营销机构追逐的营销模式。
商业的本质是为用户创造价值,营销者要去研究的是消费者的需求。需求产生认知,而不是相反。许多企业过度强调用户认知,很大程度上就是混淆了因果。定位理论有许多有价值的地方,可它同样需要面对互联网技术革命带来的巨大影响及新消费环境下年轻人群的不同诉求进行升级。
未来,中国定位理论实践需要思考以下几个方面:
1.品牌不一定来源于品类分化,融合创新也能成为很好的“物种”。例如网鱼网咖对网吧的升级,该品牌通过舒适休闲的上网环境、超高的游戏硬件配置和浓厚的社交游戏氛围,打造“聚玩圣地”,改变了许多人对网吧脏乱差的固有认知,形成了一个“新物种”。
2.一个品牌旗下可以产生多个子品牌,依靠母品牌大树生存发展。这一类的代表性品牌自然是苹果。苹果旗下囊括了手机、电脑、音乐配件、医疗配件、玩具、娱乐设备等,每一个子品牌都有自己的品牌战略、营销战略,但依靠母品牌,都有不小的溢价空间。
3.定位是消费品行业中大部分中小企业的战略,但是对于技术行业来说,产品换代才是战略。比如波音飞机,其战略核心是满足客户的需求,客户的需求永远是性能更好、成本更低的飞机,而满足这一需求必须通过技术升级和产品换代才能实现。
4.在轻消费决策及快消品领域,认知大于事实这一观点是可被接受的;在高价值、重消费决策领域,谎言会被拆穿。这点通过王老吉案例与长城汽车案例的对比,已经得到了证实。
5.做企业不一定要抢占品类成为“第一”,成为“唯一”也不错。实际上,在互联网时代和电子商务时代,长尾空间始终存在,这就造就了小品牌的生存空间,例如大量“淘品牌”的存在。
6.新消费时代,体验升级和产品升级才是根本,抢占认知若没有事实为依据,那就是欺骗,例如瓜子二手车试图以“没有中间商赚差价”来抢占用户认知,但是买二手车的人群中大多数都是精打细算的理性用户,在深入了解情况后他们会发现宣传和事实之间存在着巨大的鸿沟。瓜子二手车的很多负面报道也源于此。
7.品牌生命周期理论告诉我们,单纯的产品广告虽然会有助于提高品牌知名度、增强市场行销力度,但是会让品牌势能早衰,品牌美誉度和满意度处于较低水平。要打造一个高势能品牌,只砸钱做定位广告远远不够。
8.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告诉我们,某些产品处于生命周期尾端,定位广告可以使之“起死回生”,但那只是“回光返照”。香飘飘奶茶如今的困局就是例证。企业千万不要忽略研究消费趋势和洞察用户需求。
9.公关成为塑造品牌的第一手段,如苹果、星巴克、特斯拉、谷歌、Facebook(脸书)、优步等美国近20年崛起的品牌,无不是通过公关传播的方式塑造的,而国内的阿里巴巴、蔚来、小米、华为、滴滴、美团等科技企业,以及小仙炖、乐纯、简帛、最生活、乡土乡亲、袁米、赤焰石榴等新消费品牌,无不是通过公关传播塑造的。“洗脑”广告的饱和式攻击正在落为俗套,遭到年轻人的抵制。
10.产业发展周期、行业发展周期及消费发展趋势决定企业发展的速度和规模,企业团队管理、营销、研发、资本、品质等内功不修炼好,一根稻草就可以压死骆驼。不要在涨潮时不穿游泳衣,否则退潮时就会变成裸泳。广告是强心剂也是催命针,秦池、三株、新飞、第五季、五谷道场都是反面教材。
传统营销走向穷途末路
自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以产品(Product)、价格(Price)、渠道(Place)、推广(Promotion)为核心的传统4P营销理论在中国盛行一时,也成就了娃哈哈、联想、双汇、海尔、王老吉等巨头品牌企业。20年过去了,这些品牌在产品、传播、销售与用户管理三大维度依然恪守着4P等传统营销理论,换来的市场业绩与品牌竞争力却江河日下。究其根本,依托互联网品牌营销迅速崛起的江小白、黄飞红等新锐品牌给出了最好的答案:在消费升级的全新时代,传统营销法则已经失效,新思维、新技术、新模式不可忽视。
传统营销“十宗罪”
其实,从传统营销的“黄金十年”这一时代节点不难看出,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以电视、平面媒体等为代表的宣传渠道和载体正是国人接触信息、了解消费市场的主流通道。可以说,传统营销的诞生和兴盛是适应社会发展、紧抓时代脉搏的当然之举。正是在那样的社会环境和市场背景下,随着商品供给量的逐步加大,物资短缺、供不应求的市场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