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是先从互联网营销角度切入市场
3.“公司+合作社+农牧户模式”
龙头企业通过农民自发组织建立的合作社进行技术培训、原料发放、质量监督、产品收购验级等,管理成本降低了,产品质量也可以更有保证。
除了上面三种以外,还有很多种模式。
二、“公司+农牧户+”模式的先天弊端
实际上,此类模式在中国已经发展成一个独特的畸形的不完整的模式。
我甚至认为这些都是“伪”模式,更直白地说,多数都是为了取悦政府的一种模式。
为什么呢?我认为在中国,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收益来源于两个方面:一个是“市长”,一个是市场。“市长”指的是地方政府。随着国家对农牧产业化的重视,政府对农牧产业化有很多补贴,这对于很多中小企业来讲就是很重要的收入。当然,这个补贴也不是随便就能拿到的,要根据政府的规定和政府希望的“模式”——要能带动农牧民致富!当然,不是说指望拿补贴有什么不对和不好,其实,对农牧业、对农牧民进行补贴是国际通行的做法。因为农牧业是基础产业,带有很大的公共性、社会性,西方欧美国家的农民收入40%以上都是来自于政府补贴。
但是,很多农牧业企业都很注重“来自市长的收益”,而忽略了“来自市场的收益”。
而市场的收益,通俗地说就是要把从“农牧户、基地、合作社”等环节收购回来的初级产品进行精深加工,再打造成品牌,通过营销渠道销售到千家万户,获得市场收益。
三、“公司+农牧户+”模式的完整版
正常的或者说完整的企业的模式应该是“渠道+公司+农牧户(基地、合作社)”模式(如图13-2所示)。
图13-2“渠道+公司+农牧户(基地、合作社)”模式
渠道是什么?是指产品从生产者向消费者转移所经过的通道或途径,它是由一系列相互依赖的组织机构组成的商业机构,即产品由生产者到用户的流通过程中所经历的各个环节连接起来形成的通道。
读者可能要说:“做企业的能不知道渠道吗?”
不能说企业不知道渠道,我只能说很多农牧业企业还真不知道渠道的重要性!
如果知道渠道的重要性,还能在未解决渠道的时候,把“公司+农牧户+”当成优势吗?
如果在企业的商业模式里没有渠道和终端模式,就是说企业只有原材料的采购、产品的生产模式,而没有产品的销售模式,那就表明“公司+农牧户+”只是解决了企业的产品来源问题,而产品去路问题却未解决!如果产品去路问题不能有效解决的话,产品来源越多岂不是越会导致企业库存积压吗?这样的话,“产能过剩”——这种带有计划经济时代色彩的词语又会频繁出现在市场经济时代。
企业只解决产品从哪里来而未解决产品到哪里去,没有渠道,没有市场,一切不就成了“闭环”吗?
我认为,缺少渠道的“公司+农牧户+”模式的企业就像草爬子(一种只进不出的昆虫):通过“公司+农牧户+”模式中的农牧户获得初级产品,带动农牧民致富,获得地方政府的补贴,但是由于没有有效的渠道,总是不能形成良性循环。
有很多农牧业企业的老板,总是将“公司+农牧户+”模式当作自己的一项卓著的业绩来炫耀,却对渠道模式讳莫如深,或待农牧户提供了大量的产品后,再着手招商,即先设计和筹划好原材料、品质管控和产品的开发,待产品量产出来,才考虑品牌、名称、包装设计,才想到渠道,才想到终端和推广。
这样岂不是“本末倒置”了?
四、企业完整的经营模式
海尔、格力和蒙牛等企业采用的“先有市场,后建工厂”的模式,其实也是现阶段中国农牧业企业应该采取的模式:就是在先解决产品去路的基础上,再解决产品来源的问题。
而一说到“先有市场,后建工厂”,批评家们就认为那是不在乎产品安全、产品质量,只注重营销策略的模式,其实这是一种误解。
对于解决产品去路的渠道模式,现在就有了两种选择:线下和线上。线下就是实体门店(商超),线上就是网店(如图13-3所示)。
图13-3包含产品去路的渠道模式才是企业完整的经营模式
自主开发经营的线下实体专卖店、体验店、专营店和招商合作的商超构成了所谓的传统渠道。这两年电子商务蓬勃发展,对实体门店渠道形成了巨大的冲击,特别是具有区域特色的农牧产品——经过品牌包装的特色的农牧产品,在网上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再加上社交媒体的推波助澜,发展日新月异。
天猫、京东等平台型电商渠道和今年兴起的本来生活网、顺丰优选等垂直电商异军突起,在农牧产品、生鲜产品领域占得先机,培养了全国消费者网络购物的新选择。
连接线上和线下的O2O模式,虽然仍处于探索创新阶段,从去年开始也大行其道,尤其在特色农牧产品领域受到热捧。
优先建立产品去路的渠道模式的互联网企业发展迅猛,让传统的农牧产品企业的经营成本更高,让其经营雪上加霜——这些互联网企业可没有筹划运作多年“公司+农牧户+”模式,而是先从互联网营销角度切入市场,用精准定位的互联网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