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中的利润
个方面:①过度提高海运地位,导致政府过度干预;②过度提高海运地位,导致脱离国情实际。本书认为,实现大国崛起的强国梦离不开海运业的支撑,但需要辩证看待海运业,不能过度提升其地位。过度提升海运业的地位会对政府干预产生过度的负面影响,不利于海运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在中国,海运业的产业定位应该被视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为标准。它不必被列为支柱产业,也不必过分追求海运服务贸易的顺差,也不应该给国家财政带来沉重的负担,以片面追求海运业,尤其是商船队的规模。
第七部分即结束语,总结归纳观点与启示。
六、基本观点
通过系统梳理当代中国航运经济的发展过程,不难发现这是政府和市场共同发挥作用的过程。航运经济的发展不能仅仅依靠政府干预或市场调整,而是需要政府和市场共同发挥作用。在计划经济时期,不仅有政府干预,还有市场机制;在市场经济时期,不仅有市场机制,还有政府干预。虽然当代中国航运经济史是一个市场化的过程,表明政府实力正在减弱,市场实力正在增强,但这并不意味着政府实力完全退出了航运经济领域。虽然航运业的国际化和市场化程度较高,但政府仍需要干预。世界上没有两个国家的航运政策是完全一致的,但它们都有相似之处,即它们都需要政府和市场的共同作用。
海运经济的发展可以实现强政府与强市场的有机结合。政府和市场在各自的界限内发挥作用,其实力越强,越有利。从这个意义上说,强政府和强市场的结合是最完美的。当代中国海运经济的历史表明,政府和市场既有对立关系,也有分工关系。
海运经济政策的制定应从产业发展阶段开始。纵观中外海运经济史,我们可以得到两个规律性的认识:一是在幼稚阶段采取保护主义政策更有利;二是在海运业成熟阶段采取自由主义政策更有利。在海运业成熟阶段,坚持实施自由主义政策,不期性低谷而过度加大政府干预,超越政府作用的界限,破坏市场机制的发挥。
海运经济政策的制定应注重产业的特点。从历史演变的角度来看,海运业具有四个显著的产业特征:①海运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②工业化进程造成的运输方式代际变化会降低海运业的影响力;③海运业与国家安全密切相关;④时代背景的差异改变了航运业对大国崛起的影响。实现大国崛起的强国梦离不开航运业的支撑。然而,我们需要辩证地看待航运业,而不是过度提高其地位。过度提高航运业的地位将对政府干预产生过度的负面影响,不利于航运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在中国,航运业的产业定位应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为标准。它不必被列为支柱产业也不必过分追求航运服务贸易的顺差。它不应该给国家财政带来沉重的负担,以片面追求航运业,特别是商船队的规模。
七、创新
1.研究方法
目前,我国计量经济史研究正处于起步阶段,成果不多,在海运经济史领域使用计量方法的研究更为罕见。本书利用1978-2011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弥补了当前研究的不足,并采用了协调分析VAR、VEC模型以及脉冲响应函数考察了当代海运货物周转量、沿海港口固定资产投资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2.使用史料
使用个人回忆录和选本选择,这在过去的研究所中并不引人注目。本书探索了谷牧(52)、苏裕(53)、叶飞(54)、钱永昌(55)等国家领导干部的回忆录和文本选择,披露了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非常珍贵,非常有利于客观了解中国航运业的发展。航运情报是世界航运情报信息,国内外情报信息来源,内容丰富全面,商业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很高,但流通量小,开放范围小,利用率不高,是学术缺陷,本书充分探索了这一重要材料。
3.研究视角
学术界通常从国际航运发展史的角度讨论自由主义政策与保护主义政策、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而很少从中国航运发展史,特别是当代中国航运发展史来讨论这个问题。这种情况导致研究结论仅来自国际经验,而不是来自中国的经验。这样的研究结论是否适合指导中国航运经济的发展?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根据国情制定政策需要有自己的实践经验。因此,本书选择了中国的视角,为中国航运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当地的经验。
4.立论观点
首先,通过对当代中国海运经济的历史调查,发现政府和市场对中国海运经济的影响一直贯穿其中,包括计划经济时期。
第二,当代中国海运经济的历史表明,政府与市场既有对立关系,也有分工关系。通过解决分工关系,可以实现强政府与强市场的有机结合。
第三,总结对出海运业两个规律性的认识:一是在幼稚阶段采取保护主义政策
一个优秀的组织和个人在危机时刻越多,他们就越能展示自己的综合实力和整体素质。成熟、健康的组织或个人与其他组织或个人的区别在于
危机管理不应该是头痛、脚痛或眉毛和胡子,而应该分阶段、有步骤地进行。危机的发展可分为五个阶段:潜伏生成期、出现和爆发期、持续进化期、缓解期和消失期。如果将这些阶段与危机管理的程度相结合,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危机管理的六个肢体结构。
第一部分:预防危机
最聪明的危机管理不是于危机形成和爆发后的干预,而在于消除可能导致危机的各种可能性,即危机的预防。为了预防危机,我们应该首先列出所有可能的紧急危机事件,考虑其可能的后果,并估计预防的成本。这可能很麻烦,但它是必要的。因为组织中的任何人或链接的错误或疏忽都可能将整个组织拖入危机。
其次,谨慎和保密对于防止一些组织危机至关重要,比如敏感谈判中泄露的危机。1993年,马丁·玛丽埃塔和通用电气航天公司通过多轮谈判终于达成了30亿美元的收购,在高度紧张的日子里被封锁了27天,但在宣布前两小时泄露给媒体,给公司带来了不必要的麻烦。如果你想保守秘密,你必须尽量减少接触它的人,并在谈判中添加尽可能多的不确定性(专家称之为噪音),这使得秘密很难区分真假。即使这样做了,你也应该采取预防措施,因为任何秘密都可能被泄露。
第二部分:准备危机管理
危机就像死亡和纳税一样,在管理工作中是不可避免的,所以我们必须在行动计划、通信计划、建立重要关系等方面为危机做好准备。应急计划应根据最坏的情况进行设计,不应留下盲点。例如,当美国在1991年发动第一次海湾战争时,一家危机公司模拟了美国政府128种可能的危机,并逐一分析其可能性,并制定了相应的危机计划,特别关注高概率的情况。虽然其中许多没有发生,但可以想象,一旦发生,一个完整的应急计划将减少多少不必要的损失。
此外,在为危机做准备时,我们还应该考虑第二层。例如,1992年安德鲁飓风过后,电话公司经理发现,他们在南加利福尼亚州缺少的不是电线杆、电线或开关,而是日托中心。因为在这场灾难中,许多电话公司的野外工作人员都有孩子,需要日托服务。飓风摧毁托儿中心时,必须有人在家照顾孩子,这导致在最需要人力的时候减少了工作人员。最后,公司招募了一些退休人员开设临时托儿中心,解放父母,投入电话网络的恢复。
第三部分:危机确认
这部分的任务是确认预期的危机是否真的是危机。有时,经理们忙了很长时间,发现真正的危机在其他地方,而不是他们。
以1994年底英特尔奔腾芯片事件为例,危机的根本原因是英特尔将公共关系视为一个技术问题。随后的媒体报道是毁灭性的,很快英特尔就失去了收入4.751亿美元。更可笑的是,当公司愿意更换芯片时,很少有用户愿意接受。据估计,只有大约1%到3%的个人用户更换了芯片。可以看出,人们并不真的想更换芯片,只要他们知道自己有权更换芯片。
这部分的危机管理通常是最具挑战性的。经验告诉我们,在寻找危机信息时,管理者最好听取公司里各种各样的人的意见,并相互证实。
第四部分:控制危机
危机爆发时最具破坏性,因此现阶段的危机管理也是最重要的。第一步是遏制危机。这就要求危机处理部门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和控制危机情况,尽量减少损失。
在这个时候,让一群人事危机控制工作,让别人继续正常工作,是非常明智的。
第二步是防止危机蔓延,并将危机限制在一定范围内。一种方法是通过快速有效的反应来防止危机扩大,例如9·11事件发生后,交通部紧急指示联邦航空局命令所有飞机在空中着陆,以避免民航飞机继续被视为武器。另一种方式是加强媒体管理,在防止谣言传播的同时,将准确和权威的信息传递给危机的影响者。事实上,人们往往对事物本身感兴趣,而不是管理层对事物的态度。
在这个阶段,我们应该注意外部演讲的统一性。最好只指定一个人作为外部发言人,所有面向公众的演讲都由他主持。这种经历来自另一条规则:如果管理层重叠过多,肯定会发生灾难。
第五部分:解决危机
在这一部分,速度是关键。危机不等人。2001年,由于美国一家电视台的直播节目指控其销售变质肉制品,连锁超市狮子食品突然引起公众关注。结果,公司股价暴跌。然而,狮子食品公司迅速采取了危机行动。他们邀请公众参观商店,在肉制品生产区竖起玻璃墙供公众监督,改善照明条件,为工人更换新制服,增加员工培训,并大幅打折。通过这些措施,他们吸引了客户,吸引了许多新客户。最后,食品药品管理局对其测试结果优秀。此后,销售迅速恢复正常水平。
类似于这种情况,当消费者抱怨百事可乐的软饮料罐中发现注射器时,公司采取了类似的策略,迅速向公众展示,证明这些异物只能由买家放进去,公众的噪音很快就平息了。
第六部分:从危机中追求新的利益
危机管理的最后一部分实际上是总结经验教训。如果一个组织在危机管理的前五个部分得到妥善处理,第六部分至少可以提供一个机会来弥补损失和纠正混乱。
事实上,有时公众对商业企业和政府的期望可能不高,因此公司和政府在做应该做的事情时会受到热情的赞扬。
简而言之,当组织或个人面临危机时,他们应该关注公众和消费者的利益,迅速做出适当的反应,及时采取补救措施,积极有意识地以事件为机会,把坏事变成好事,利用情况,利用主题。这不仅可以恢复组织和个人的声誉,而且还可以扩大企业的知名度和声誉。(本文作者有一本畅销书《危机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