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岳:中华社区和人类命运社区
潘岳:中华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
来源:《环球时报》作者:潘岳(作者是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党委书记、第一副院长)习近平总书记倡导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呼吁建设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新时期基于中国共同体传统,针对国际社会的共同问题提出的中国计划。中国共产党不仅是一个政治共同体,也是一个民族共同体,也是一个具有丰富理论内涵和实践特征的文化共同体。这将为大多数非西方国家选择符合自身传统的发展道路,为促进世界多元文明的交流和相互学习提供中国经验,完善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共同价值。中华文明政治共同体独特的政治制度方式。中华文明的政治共同体不是西方理论模式的复制,而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文明深度融合的产物。首先,中华文明的政治共同体植根于中华文明。中国文明的共同体。中华文明是建立和稳定的政治共同体。中华文明的政治结构。塑造国土不可分割、国家不可分割、民族不可分割、文明不可分割的政治底线。其次,中华文明的政治共同体重塑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进程。马克思深刻批评资本主义国家为虚假共同体,倡导建设国家与社会和谐共存、个人与集体共同发展的真正共同体。因此,社会主义中国必须坚持党的政治伦理,加强人民民主,以人民为中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重视追求团结、有效的协商民主;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促进全社会的大团结。第三,中华文明的政治共同体在中华民族复兴的旅程中得到了升华。从革命到建设,从改革到复兴,正是因为中国共产党代表了大多数人民的根本利益,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为自己的目标,中华文明才能成为统一、创造、共享、巩固中华民族力量的政治支柱。形成了悠久的民族共同体传统,充分体现了民族和谐交流的鲜明方式。虽然中国历史上有许多冲突,但它们最终在不同的阶段建立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在先秦,商人从东夷开始,周人从军迪开始,从军迪开始进入中国主要的中原。在秦汉时期,秦人出于西荣统一了六个国家,汉朝设立了都保护的西部地区。隋唐时期,魏晋南北朝以来,胡汉融合后,王朝统治者改变了贵中华、廉价的民族歧视,取而代之的是爱如一的平等态度。从宋朝到清朝,王朝统治者提出了都是中国人,不应该分开、胡汉一家、华夷无间的思想,创造了一系列因地制宜、因地制宜、因地制宜的民族宗教法规和管理制度,奠定了中华民族多元化的总体格局。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发展历史清楚地表明,每一次民族融合都促进了中华民族统和中华文明的发展;每一次国家统的和谐发展,都加强了中华民族和谐发展。中华文明之所以能与时俱进,是因为中华文明是一个文化共同体,包容开放。一方面,中华文明以文化认同塑造文化共同体。判断一个国家是否是中华民族大家庭成员的象征,不是种族,不是血缘,不是地缘,而是文化。无论是作为多元化的源头,还是作为一体化的支撑,少数民族不仅是中华文明的接受者,也是中华文明的创造者。另一方面,中华文明兼收并蓄,将外来文明融为一体。在历史上,首先有印度佛教的传入,然后是西方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传入。中华文明被接受和吸收,形成了儒、释、道三教融为一体的中华文化骨干,将外来宗教变成了中国宗教。近代以来,面对西方的重大冲击和挑战,中国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文化相结合的历史进程,融合了各民族,形成了儒、释、道三教融为一体的中华文化骨干,将外来宗教变成了中国宗教。建设命运共同体提供了丰富的历史经验。首先,中华文明追求世界大同,从不在海外殖民。自古以来,中国就讲道德,强调怀柔,倡导远人不服就修文德,反对军国主义和扩张征服。历史上,中国与周边国家建立了朝贡制度,而不是掠夺性殖民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更多地依靠自己的力量实现发展,而不是通过转移矛盾或获取资源。第二,中华文明倡导自我推动和他人,从不强迫他人。中华文明的命运共同体精神始终强调你不想做什么,不要对别人做什么的理念,强调心比心和推自己和别人的同理心。第三,中华文明坚持不教书,从不文化霸权。中华文明从不强加于人的文化输出,更不用说以自我为中心的文化霸权主义了。我们坚持文化多样性,从不强加于人的价值观,永远不会一厢情愿地输出意识形态。中华文明共同体的建设显然可以弥补中华文明共同体的许多传统的历史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