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强化公司的竞争力
1938年3月1日,三星创始人李秉哲在韩国大邱创立了“三星商会”,公司最初主要出口朝鲜鱼干、蔬菜和水果。进入20世纪50年代后,公司开始扩大经营规模,逐步发展成一个以制糖、制药、纺织等为主的制造商。三星经过一步一步的发展,逐渐成为韩国工业建设的中坚力量。
1969年,李秉哲决定主打电子产品制造,他通过对技术、劳动力状况、附加值、出口预期等方面的分析考量,认为电子业是最适合韩国国情的行业。公司定出发展方向后,三星的工程师拆开日本制造的电视机进行研究、仿造,同样,在磁带生产方面也是运用这一方法。之后,他们生产出了自己的电视机、录像机、磁带、微波炉等,在全球市场上销售。不仅如此,他们还瞄准了半导体领域,进军世界半导体市场。
三星企业从一开始就非常关注产品的技术开发,李秉哲认为,想要在发展前景良好的电子行业站稳脚跟,必须有高技术的核心力量做支撑。为此,1974年,他收购了韩国半导体公司50%的股份,并将在高科技的半导体行业攻坚克难定为重要事项。1978年,三星半导体开始独立经营,正式从三星电子中分离出来。独立经营后的三星半导体,开发出了64K的动态随机存储器、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晶片,活跃于国际半导体市场。1987年,李秉哲去世,他的儿子李健熙接管三星。这位新任掌门人在三星成立50周年庆典上提出了二次创业的口号,随后,他将公司的电子和半导体业务合并在一起,称为“三星电子”。
李健熙是一位颇具开创力的人物,他对三星电子的发展更是抱有极大期望,他希望将三星电子打造成全球排名前五的电子产品生产企业。为此,三星最大限度地整合资源、开发新产品。在李健熙接手三星时,三星并不为人所知,1993年,李健熙带领三星众多高级经理去美国洛杉矶考察,走进那里的百货商店时发现,三星产品被摆放在毫不起眼的地方,而且十分廉价,少有人问津,可是索尼等名牌产品不但价格比三星产品高许多,购买者也非常多。李健熙触动极大,并以此确立了成为世界一流企业的新战略目标。
李健熙认为,要想与企业竞争并获胜,必须推出能引领行业和潮流的产品。事实上,他的确做到了,如三星率先推出了彩屏、滑盖手机设计风格,这都与三星注重技术开发和创新密切相关。李健熙非常注重产品质量,是一个追求“技术至上”的企业家。1995年,李健熙发现自己送给他人的三星手机居然无法操作,这让他十分恼火,他召来两千多名员工,当场将15万只手机全部烧毁。
为了让三星更好地发展,李健熙提出“把企业无形资产的核心力量与企业竞争力源泉的品牌价值提高到世界水平”的口号,在李健熙看来,只有实施全球化品牌管理战略,生产出最具优势的产品,才能让企业有更远的发展。
在1993年,为强化公司的竞争力,三星对公司的LOGO进行了重新定义,以显示三星成为世界领导企业的巨大决心。三星公司的名称也摒弃了韩文,统一用英文书写,形成了一个充满活力的新式LOGO,也营造出一种充满激情和上进心的公司形象。椭圆形的背景象征着不断变化着的客观世界,传递着与众不同的变革与创新;三星的第一个字母S以及最后的字母G有一部分突破了椭圆形的束缚,象征着外界与内部合为一体,显示了三星公司融于世界,服务广大消费者的强烈愿望。
三星品牌的理念是“领导数字融合革命”,为此,三星在整个公司范围内促进数字集成产品的研发,并利用各种营销手段将自己与消费者联系起来,利用市场经济的方法为客户创造价值。由于营销和技术的优势,三星已经在中国市场占有一定的地位,它的品牌成功之路就在于高端定位的策略。三星刚进入中国市场时,主要定位在低端市场的电冰箱、电视机领域,1998年,三星牌洗衣机在苏州的销量达到32万台,但由于毛利低,亏损了210万美元。
1999年,三星开始生产时尚的高端洗衣机,投入销售后,在2000年的销量虽然只有17万台,但已经转亏为盈。至此,三星了解到,中国的消费群体已经趋于成熟,在一线、二线城市,已经有数百万的消费者有能力购买高档时尚的产品。
依据在洗衣机领域的经验,三星对中国消费市场进行了细分,并在手机生产方面吸取了其他产品失败的教训,决定开辟高端手机市场。三星市场部的分析结果是,中国的目标消费群体中,有4亿人具有一定的购买力,而在这4亿人中,至少有4000万~6000万人具备不逊于韩国人的消费能力,这更加坚定了三星走高档和时尚路线的信心。
最初,三星把年收入在3500美元以上的中国消费者作为主要用户,并将最终的目标设为22岁~35岁的年轻白领阶层。这部分用户有一定的经济实力,收入稳定,而且特别注意自己的形象,敢于尝试新鲜事物,是手机的核心消费群体。
从三星手机那时候在中国的销量,就能看出这一策略是非常成功的。2001年4月,三星双屏A288手机上市,售价是7000元,售出了30多万部。后来,三星又上市了比A288价格更高的单层屏幕的A408,也收到了良好效果,消费的主要群体是年轻的职业女性。
三星之所以选择时尚白领阶层作为目标顾客,不仅仅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