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在专卖店里能买到
、请假,各种福利都呈上升趋势。因此,自建渠道是一件不可为的事情。
3.控制渠道
控制渠道,说起来容易,做起来比较难,其实这是一个工程或者一种策略,是唯一可为的。
关于怎么控制渠道或怎么达到控制的效果,在古代《道德经》里有这样的教导:“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这段话所说的,其实就是一种不战而胜的状态。对控制渠道而言,只有达到这样的状态才是真正有水平。特别是其中的“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是一个很好的营销状态,而不是企业里的销售员带着样品走到全国各地,辛苦而谦卑地到处游说。真是上门矮三分,与《道德经》里描述的“不召而自来”的状态截然相反。同样是卖产品,后者哪怕产品都卖出去了,至少员工辛苦,又有伤自尊吧。
虽然《道德经》里圣人指出的这种状态比较理想,很难做到。但为了控制渠道,再难也要努力。
要达到好的状态一定要有好的产品,好的产品一定要具备好的条件。条件分内、外两种:内是品牌定位好,外是营销策略高。
品牌定位好,主要包括定位有高度、概念有角度、外观有风度。定位要有各种高度,如文化高度、买点高度、创造品类时的人文情怀高度。概念有角度就是产品做到差异化,不是大路货,有新意,有创意,有独立的个性特点。品牌外观设计也要讲究风格,讨好渠道商,讨好消费者,或者与消费者产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互动——时尚、深度、特色,这样对消费者有了吸引力,与渠道商也会产生共鸣。代理商有极强的敏锐嗅觉,好东西有好味道——机会的味道、利润的味道,他们一定会闻味而至,这就与《道德经》里的“不召而自来”相印证。
不能光有华丽的外表,一套高明的营销策略也是吸引代理商的诱饵。常规做法都是铺货、打款、报销市场费用,再大气一点就是企业打相应的广告,开辟市场。若企业不见货款不发货,代理商不见广告不进货,互相猜疑,便很难实现双赢。
策划案不能让企业自己落实,任何一家企业都很难在自己与市场之中保持客观公正,总有私心和贪欲。请策划公司不失为一种办法,策划公司就比较公允,一般会从市场角度出发,精力往往放在打开市场的策略上。企业与渠道商以尊重市场为先,客观上是公正的。
以上就是能达到理想状态的两个条件。条件一旦成熟,加上恰当的推广告知,招商时选择合适的进入节点,达到理想状态绝不是困难的事情。
一般情况下,两场招商会,六个月的运作时间,北上广深这些大城市乃至全国的二线城市,都可以全部拿下。如果没有这些举措,没有两年根本达不到这样的效果,更何况还有两年的费用投入,市场也不能慢慢做。
市场机遇如果不及时抓住很快就会错过,除非你的产品是专利,是独家,你不做别人也做不了,否则,等待时间也是一种风险。
市场渠道一定要谋划,拿下多大地盘、花多长时间、花费多少代价,连这些章法都没有,你就没有资格来做这个市场,也没有能力来控制这个渠道。总而言之,渠道控制力,是实力的表现,是智慧的表现,是品牌创造核心竞争力不可或缺的条件。
产品是有宿命的,来自哪里,卖给谁,多少价格,在哪种渠道里生存,都要清楚。杂牌服装,价格低廉,质量平平,一般在批发市场里能找到;高档红酒、名牌手机,一般在专卖店里能买到。淘宝店里也卖精美的钻石,但即使是真品也没有人相信;超市里的产品仅供大众消费,精品自有精品的渠道。
有个别时候,这样的秩序会错乱,高档百货店也有山寨货,五星级酒店的茶叶品质也很平常,这些不是常态更不是规律。
企业家的心里明白,从制造一种产品开始,就要设定它的去处。这瓶水是卖给打工一族,还是卖给白领精英一族。一件西服,从组织设计到选购面料,就已决定穿它的人是什么身份。只有特定人群在特定渠道里消费,这就是目标人群定位。会所、机场的东西基本上是高价的,批发市场基本没有什么高档货,这是常理。
产品如何定位,渠道也随之定位,消费的目标人群也就顺理成章地找到了。与其说是消费人群控制了你,倒不如说是你控制了渠道,从而控制了消费人群。
就消费渠道而言,你有多少有利条件,就有多少控制力,条件越充分、越优越,控制力就越强。
质优价廉,品牌卓越,利润空间大,必定代理风险小,到时候不是你找他们而是他们找上门要求代理,所谓“不召而自来”。
品牌好,性价比高,消费者也会争相购买,一定会出“三好”局面:销量大,企业好;利润大,代理商好;性价比高,消费者好。任何产品必须经历这样的“三好”局面,其销量才能长期稳定地增长下去。其中少“一好”,都不能相对稳定,“三好”才能决定一个稳定的局面。
控制渠道首先要控制产品,增加产品的价值感和影响力,有了这些条件,对渠道的控制也变得更加有力。
控制渠道也有其他方法——购买渠道,曲线救国,这种方法需要更多的资金,是一些西方大公司常用的方法。
世界食品行业“老大”雀巢公司,往往通过国际并购,扫清前进路上的障碍,实质上是通过并购来取得对该地区渠道的占有。
在英国,雀巢通过并购糖果公司Rowntree来取得进入该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