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重复使用品牌的过程中
活动(Roth & Menzel,1996,第273页)。从品牌管理的角度看,首先在消费者的神经网络中,一个相关品牌引起了对于它的有意识关注(区域1)。然后,在这种情况下,关注度小对于消费者有不良影响:因为在这个过程中关注度不够,使得消费者不会考虑到新的信息,如更多的包装指示或者产品新配方信息(Bielefeld,2012,第188页)。
最强的关注和意识效应产生于重要且新鲜的刺激(区域2),此处同时可以看出个体对已知事物刺激重要性和新颖性的评估。为了显得重要而新颖,必须使之与消费者已有的联想神经网络相联系。只有当消费者已经建立起这样的网络,品牌的强烈刺激效果才能起到作用(Bielefeld,2012,第188页)。
如果刺激强大到足以得到更多的关注,就能获得全面的评估,这也是基于记忆中已储存的信息。对一个品牌的评估大多发生于比较不同选择(“是A品牌好还是B品牌好?”),或者在比较买或不买(“这个品牌值得引起我这么多关注吗?”)的过程中。在这一评价过程中会涌入大量信息,消费者只能有意识评估当时的那一部分。这个购买过程越是在日常生活中发生,例如在超市买咖啡,其评价越基于欢乐或者愉悦的感觉。在此过程中,积蓄的感觉直接以品牌对于满足需求传达出的象征性效益联想为基础(Bielefeld,2012,第192页)。
总之,这个论述表明,有关消费者的品牌行为相关性主要产生于象征性效益联想的感知和存储。这个转换越是详细和深入(主要通过情境—自传式记忆实现),品牌越是具有行为相关性,从而也越强势(Bielefeld,2012,第232页)。
2.3.2.3在记忆中储存品牌相关信息
根据神经经济学研究,强势品牌通过更多的牢固联想神经网络从弱势品牌中脱颖而出,这种关系也可以被描述为需求者对一个品牌的信任度。在消费者购买品牌商品时,品牌信任度给予他们安全感,以获得他们重要的主观回报(Birbaumer & Schmidt,2006,第617页)。完成预期回报以及保持这种回报会保存在消费者的记忆中,过去回报经历形成的记忆又作为回报预期,成为消费者再次选择品牌的动机(Roth,2007a,第149页)。 图2.10描述了在感知品牌过程中,储存和调出信息是如何在联想神经网络中游刃有余进行的。
资料来源:Bielefeld(2012,第244页)。
图2.10信息加工、记忆系统和品牌影响过程
根据人类的内容-层级意义,图2.10中指出了在记忆系统中品牌的加工过程。信息处理的过程开始于该品牌的刺激感知,这些都是在超短期记忆中的预处理。当刺激只是在很短时间内被察觉(不超过50毫秒),并且没有引起重视,没有转换成更强的刺激或者被认为是不重要的时候,这里的刺激不知不觉就会衰退(Roth,2003a,第229页;Dehaene et al.,2006,第3页)。
如果这个刺激足够强大,就能成功进入下一个层次,即所谓的触发,在这个过程中,前一个刺激已经激发了现有记忆内容,并且较轻松地实现了信息加工。触发使消费者能够迅速感知再度出现的刺激,例如帮助他们在超市货架上找到一个不太知名的品牌(Roth,2003a,第229页)。
当一个品牌的刺激再度上升时(参见图2.10),它就会被有意识地察觉到,接下来就是刺激的主观加工。主观加工最初仅限于实际感受,并没有激活整个品牌网络。这个刺激会将存储在记忆中的信息进行比较,以便识别出品牌,如通过典型的包装设计或标志。具体来讲,它有辅助品牌知名度的作用,能使消费者再度认出一个(货架上)呈列的品牌(Bielefeld,2012,第246页)。
语义记忆构成了加工过程的下一个层面。消费者在这一阶段感知到了品牌的名称和含义,就是指品牌、它们的产品、它们的特点和价格等。这种类型的信息最初从认知语义角度仅仅被理性地当作效益许诺,并没与联想神经网络中存储的信息产生联系。这个加工层面仅仅涉及对所关注品牌的纯理性理解(Bielefeld,2012,第247页; Roth,2003,第91页)。
刺激加工的下一个阶段实现了情绪记忆中品牌情绪阐释。对于这一点,语义和象征性的品牌刺激依照记忆中存储的情绪进行评价。这一步对于品牌管理至关重要,因为品牌刺激与储存情绪的联系会给品牌赋予情感。这些效益许诺会转化为情感效益联想。同时,这些认识进入神经网络,品牌就能获得消费者的主观回报价值(Bielefeld,2012,第247页)。
在重复使用品牌的过程中,这些信息以情境记忆和存储的行为模式(情节序列)发生联系。典型动机引发的重复使用,例如每天早上使用同样的面霜护肤,会使得行为习惯与品牌联想产生联系。
当使用品牌具有自传式意义并存储在自传式记忆中时,就会出现更大的情感关联。这样,象征性品牌效益联想将使消费者联系到自身,从而产生对品牌的显著识别。这尤其适用于对于一个消费者的性格结构很重要的品牌,例如追求尊严、认可和自我回报(Bielefeld,2012,第248页)。
当品牌刺激超越了感知阈值时(如图2.10所示),从品牌角度成功的感知和记忆过程就能实现。为此,它必须让消费者在不知不觉中实现这一联系。消费者对于品牌的信任度越高,越能在触发—作用帮助下战胜感知阈值。有意识的感知和由此引发的更深刺激加工进入上述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