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告投入上也不算多
众化产品的“正确姿势”。
将营销体系打造成“战争机器”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企业向欧美外资企业取经的脚步就未曾停止。的确,无论是企业经营理念,还是市场营销战略,借鉴和学习外资企业品牌营销的成功经验,可以帮助本土企业少走弯路,更顺利地发展。如今以产品和技术为代表的“中国智造”战略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步,但在营销方面,许多本土传统品牌忽视了现有营销体系有待改进,仍需向外资企业取经这一事实,对营销缺乏重视,结果导致品牌力始终无法迈上新的台阶。
学习系统营销理念
当我们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外资企业中的营销负责人甚至CEO普遍曾是研发工程师、产品负责人或者市场公关负责人。这并不是一个巧合,而是外资企业普遍重视营销体系建设的体现。与之相反的是,尽管类似营销总监的岗位职务近年来在本土企业中也不断出现,但实际上很多企业掌门人对于营销总监的理解就是渠道销售负责人。这也意味着,在他们的观念中,营销就是对销售渠道的拓展。
深入研究后会发现,本土企业掌门人对于营销理念的这种误解与忽视,正是多年来国内企业向外资品牌学习取经浮于表面的结果。一些本土企业家过度追求短期利润,将营销等同于销售,将营销效果等同于销售额。事实上,营销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系统。除了销售以外,企业的公关能力、产品研发、客户关系管理等也是营销中非常重要的环节。鲜少有本土企业设立专门的公关团队,一旦发生了负面消息,企业往往会措手不及。就目前来看,本土企业营销仍然普遍停留在短视思维的层面,鲜有企业树立系统的营销理念,即便是一流的企业也不例外。很多本土企业自己培养的营销人员也容易将营销简单化,以为营销工作就是市场宣传和渠道开发。事实上营销工作是系统的、长期的,营销团队的能力决定了品牌竞争力和企业价值的高低。
自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众多外资企业纷纷进入中国市场,其中不乏世界500强企业。它们在中国市场的营销战略,给本土企业家们上了一堂又一堂影响深远的实战课。比如日化巨头联合利华,旗下拥有力士、多芬、立顿、奥妙等十多个品牌,分属家庭护理、个人护理及食品多个类别,在中国,每天都有无数消费者使用联合利华的产品。在针对中国市场和用户的营销战略规划中,其营销团队在企业社会责任、产品、公关、品牌、渠道、研发、人力资源等环节都实施了以本土化为核心的策略。为了加快本土化进程,联合利华中国公司的外籍员工从100多人缩减到30多人,人力资源配置上进行了相关调整。
在产品研发上,联合利华针对中国人的消费习惯研发更适合中国人的产品,有针对性地进行市场营销。在市场调研中,联合利华发现中国日用品消费市场上,一个显著的特征是消费者对价格的敏感度比较高。针对这一现实,联合利华开始了以降低成本为目标的业务调整,最终适应了中国市场。联合利华的成功并不是偶然的,而是通过系统性的营销最终提升了品牌影响力,提高了市场占有率。
和许多外资企业高度重视营销体系建设不同,目前许多中国品牌甚至行业龙头品牌,在营销方面依然缺乏体系化建设。尽管通过向外资企业学习取经,一些本土企业家认识到建设营销队伍的重要性,但从整体上来看,在营销工作上起重要作用的依然是渠道销售总监。很多企业在亟待改进和完善的产品研发、客户关系管理、市场公关上的投入仍然微乎其微,这反映在岗位设定和企业管理体系上,包括产品经理人岗位、产品研发体系制度、客户关系管理岗位、客户满意度管理体系制度、公关传播岗位、整合营销体系制度等在内的外资企业品牌力的核心元素,极少在本土企业中有所体现。这也是目前本土品牌需要向外资企业学习取经的关键性内容。
建设全方位营销体系
知其不足,方能虚心请教。外资企业之所以品牌力很强,是因为它迅速完成了营销体系化构建、营销职能健全和岗位人才梯队完善,能够以最佳效果实现营销战略的落实和执行。
而中国的品牌营销仍然停留在渠道销售和媒体广告这一初级阶段。外资企业都有自己的智囊团,包括战略咨询顾问、全案策划合作伙伴,以及合作的市场调研公司、公关公司、工业设计公司。而国内很多企业,连品牌经理人的职位都处于空缺的状态,更不必说公关团队、战略咨询顾问等岗位。这从根本上导致了企业营销工作的不可持续性。
特斯拉进入中国市场的时间并不长,在广告投入上也不算多,却在中国市场拥有了大批粉丝。特斯拉的成功并不是偶然的。特斯拉在成立之初,就与莲花汽车公司在工业设计上达成了合作,在驱动系统上更是与国际领先的戴姆勒公司签订了协议。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前行,自然会走得更远。
在品牌战略发展上,特斯拉的营销团队一开始就定位于高端市场,坚定走高端路线,其消费者为各行各业的精英。这类消费者乐于分享自己的购车体验,他们的购买行为会受到大众的关注,他们也就成为品牌的宣传者。特斯拉的公关团队更是与多个知名媒体平台取得了合作,通过各类媒体讲述创始人与特斯拉的故事。这些最终促成了特斯拉的完美营销。反观很多本土企业,营销战略不明确,工业设计全靠山寨,公关团队更是在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