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很受人欢迎和喜爱
附:若干省市关于商标奖励的规定
福建:福州市《加快推进商标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规定,对获得中国驰名商标称号认定的商标权利人,一次性奖励100万元;获得福建省著名商标称号,一次性奖励5万元。对于成功注册地理商标的一次性奖励10万元。
安徽:安徽省淮南市《淮南市知名商标认定和保护办法》规定,对获得淮南市知名商标、安徽省著名商标和中国驰名商标称号的,由市人民政府分别给予1万元、5万元和30万元的奖励。
河北:保定市白沟新城《鼓励企业争创知名品牌的奖励办法》规定,注册商标被新评为中国驰名商标的企业,奖励100万元;注册商标被新评为河北省著名商标的企业,奖励50万元;注册商标被新评为保定市知名商标的企业,奖励10万元。企业有多个商标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河北省著名商标、保定市知名商标的,按获评商标的个数分别给予奖励。
浙江:杭州市《关于深入实施商标品牌战略的意见(草案)》规定,被市政府新认定为“国家商标战略实施示范企业”的企业,给予50万元奖励;新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的企业,给予50万元奖励;新认定为“浙江省著名商标”的企业,给予10万元奖励;新认定为“杭州市知名商标”的企业,给予5万元奖励。对新认定为“浙江省商标品牌建设基地”的管理组织,给予5万元奖励。
误区二:在当地有名气就是品牌
很多区域品牌企业的老板会说:“在××市,你问100个人就有95个人知道我的品牌!”其实这也是误区,只知道这个品牌的名称或消费过一两次,但是没有深刻的认知又有何意义?只听说过这个品牌的名称,只能说明品牌衡量标准的其中一个要素——知名度而已。当然,在“酒香也怕巷子深”的年代,有知名度毕竟比没有知名度好。但是,“知道”也分“正面知道”(知道好)和“负面知道”(知道不好)。而且,如果只知道大概名声和模糊的概念,而不知道其产品怎么样、服务怎么样、这个企业有什么理念、这个品牌不一样的优势在哪里,都不算是真正的品牌!
误区三:政府领导认可就是品牌
多数区域性品牌企业都是当地的支柱企业,是当地的纳税大户、就业大户,受到地方政府的高度关注和大力支持,地方政府也为有这样的企业而自豪。而这些区域性品牌也需要地方政府在税收、融资等诸多方面的扶持,所以他们特别注重得到政府部门和各级领导的认可。
我们经常会听见很多老板说“我可是××县政府的座上宾,县长还得经常跟我沟通”或者“××政府部门非常认可我们”等诸如此类的话。如上所述,政府部门的认可并不能说明你的品牌有多好,关键还要看市场、消费者怎么认可你。
我们常看到很多政府部门常年支持的企业经营不善或苟延残喘,一般老百姓提到这样的企业时会说:“这个企业别看表面红火,要不是政府支持,早就倒闭了。”
误区四:有了销量就是品牌
很多中小企业老板认为:“品牌那东西太虚,看不见又摸不着。销量上去了不就是有品牌吗?”虽然说产品的销量大、市场份额大是企业发展所需要的,但如果产品的市场份额大却贴着别人的牌子,那就是两个概念了。就拿人们熟悉的苹果手机iPhone6为例,其80%的产品都是在富士康科技集团生产的,但你能说富士康是智能手机品牌吗?
打造品牌需要销量和市场份额,但是只有以自己的品牌名称、形象和核心产品产生的销量,才能说有销量就是有品牌。
误区五:有了形象就是品牌
这是很多区域性品牌企业老板常见的认识上的误区。经常有老板特别重视企业和产品的形象包装,但他们把品牌战略和企业形象识别、广告混为一谈,认为在高新技术园区建几幢宏伟壮观的厂房来显示企业实力,找策划公司设计一套CI(企业形象识别系统),制作几套精美的宣传册就是品牌了。绝对不能认为仅靠企业形象识别系统和形象塑造就能成就强势品牌,企业形象识别、形象实力展现只是品牌的一种外在表现。
二、对如何打造品牌的误区
误区一:企业还小,现在没法(不需要)做品牌,等发展壮大之后再说。
很多区域性中小企业认为凡是成了知名大品牌的企业,都是在发展起来之后才有了大品牌的形象和市场,所以企业在小的时候只能先慢慢经营,发展大了才需要品牌的包装。其实这个道理很简单,凡是做大了、做强了的品牌,都是从初期就开始建设打造品牌,才促进了企业的日后发展,才有机会成为大而强的品牌。
娃哈哈公司起步时只是杭州上城区的一家罐头厂,老板宗庆后还是靠三轮车送货的。但宗庆后当时就明白打造品牌的重要性,通过从产品开发、产品命名,到包装设计,再到广告传播等一系列的运作,才让娃哈哈有了快速的发展。品牌的打造就是逐步建立消费者对企业的产品和服务信任的过程,这个过程其实宜早不宜晚。
企业在成立初期就应该注意到“建立信任”的重要性,从细枝末节、点点滴滴,尝试主动与消费者建立信任是非常重要的。不要以为只是将产品卖出去、单纯地向消费者提供服务就万事大吉了。其实,最关键的就是在提供产品和服务时要跟消费者建立起“单纯交易”之外的“情感认同”,让消费者感到这个企业虽然很小,产品虽然还不强,但是很受人欢迎和喜爱,这样就已经开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