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善用认知技术:认知技术和职业的整合
其一生也是难以实现的。
认知技术作为“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将越来越强烈地对传统行业发起“降维攻击”。现在,认知技术已经在保险、金融、零售、通信、教育和医疗等行业实现变革。
随着行业的变革,认知技术和职业将会有更好的整合。整合的结果将决定一个人是被边缘化还是被增强。那些借由认知技术使知识技能得到补充的人会更有发展,而那些技能会被智能机器取代的人则面临失业窘境。
■探索新的认知
认知时代已经来临,它带来的不仅仅是工具发展的飞跃,而且是我们大脑的延伸。
在培训这个行业,每过几年,都会有一些培训师被淘汰,也会有一些培训师兴起。被淘汰的培训师往往只有输出,缺少有效的输入,导致培训内容枯竭、重复,跟不上市场变化。
输入和输出保持动态平衡,不断探索新的认知,市场存活期才能更持久。
构建新的认知时,需要进行外部市场调研,有以下几个维度可以参照:
(1)了解宏观认知:通过百度、谷歌等网络平台搜索,泛泛地了解某个领域的认知的市场热度、网友搜索的高频词、关键引擎、新闻性事件、历史发展进程等,有一个脉络性的认识。
(2)了解碎片式的洞见:在知识和社交平台上,例如豆瓣、知乎、微博等,观察网友的问答和讨论,了解不同视角和关注点,认识对这个领域感兴趣的人或大咖,互加关注,探讨交流。
(3)了解商业发展的实践:关注相关行业或专业领域、投资发展领域的公众号等,参加线下沙龙等组织活动,深度了解商业变革的成败,最新实践的经验和教训,了解企业家、创业者、投资人等的商业实践活动和他们对前景的预测。
(4)了解认知的理论层面的总结:关注自媒体、知识类的短视频,在知乎、分答、在行等公开媒介上的散布式分享,观察不同人的认知框架、关键点、实践案例,上升到理论和方法论层面。通过自己的分析和加工,把观察到的问题,对每个认识总结的深度和可操作性做出判断。
(5)了解认知领域的系统性总结:可以通过阅读最新书籍,了解最新的系统性总结。一般书籍里的系统性总结,往往纵向对某类认知开始深挖,横向跨界到相关领域展开交叉。
猎豹CEO傅盛说,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未知领域,这称之为“认知局限”。大部分人习惯于在自己认知范围之内判断和做决定。我们要尝试突破自己的“认知局限”,不断重构自己的思维模式。
(6)自我思考,建立认知框架:总结自己的实践要项,并上升到理念层面和方法论层面,形成认知框架。这个认知框架能帮助自己明确目标、有方向地学习,体系化、有主干、多维度地积累。
(7)实践、反思、完善认知框架。不断进阶,朝向更好的目标,成为这个领域的认知引领者。
在这个过程中,如图2-4“认知模式”里所示意的,“行业变革”“知识与技能变革”“学习与思考力”“认知实践”都意味着“知行合一”,这是认知发展的关键。
每个自品牌下认知体系的构建,都离不开认知模式的发展助力。品牌和环境在不断互动中得到延展,在迭代中得到成长,甚至可以发展出更多子品牌。例如,罗辑思维发展出“得到APP”,这就是品牌线在延长,保持住了生命力。
有一个自媒体人写下了这样一段话,激励自己:
我之所以心甘情愿每天系统地输入、辛苦地输出,是因为我清楚地知道,顺应这个时代的发展,完成思维方式的切换,提高认知的升级,远离舒适圈,才能真正地改变。
小结
1.保持高维度思维:要想成为某个领域的认知引领者,需要突破自己的认知局限,不断重构思维模式,实践、反思、完善认知框架。
2.善用认知技术:认知技术和职业的整合,将决定一个人是被边缘化还是被增强。在认知学习中,要整合不断进步的认知技术,使知识技能得到补充,职业发展得到增强。
3.外部调研的参照维度:构建新的认知时,需要进行外部市场调研,包括
●了解宏观认知。
●了解碎片式的洞见。
●了解商业发展的实践。
●了解认知的理论层面的总结。
●了解认知领域的系统性总结。
从社交出发,打造魅力型品牌
解构社交圈层,让自品牌能有层次、有策略地生长。
当下,每个人都活在社交编织的网络中。从社交的角度看,能融合的粉丝(用户)+共同的价值观+独特的情怀,构成了一款魅力型品牌。
做自品牌的一个重要成果,是能把一些粉丝聚集起来,把日复一日、繁杂喧噪、没有方向的社交生活画出一条长线的轨迹,如图2-6所示。他们带着对你的认同,和你一起守望今后,这便是虚拟的道路。
图2-6 自品牌的社交结构框架
从社交结构中,孵化自品牌生态链
2007年5月,一篇“HP(惠普)大中华区总裁孙振耀退休感言”在网上疯狂传阅,并受到诸多网友的追捧。孙振耀将人生总结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为现实找一份工作;第二阶段是为现实,但可以选择一份自己愿意投入的工作;第三阶段是为理想去做一些事情。
这里的“为现实”而工作,基本上是指35岁以前的生存资本靠打拼,35岁以后的生存资本靠35岁以前打拼的积累,包括人际关系、经验、口碑等。
这种线性的职业规划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来临之前的典型写照,一个人进入一个企业后,家庭、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