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需要刻画“情境”让人能轻松“入境”
人格化,就是社会关系中一些带有人情味的、感性的东西。“本周的天空颜值高”(蓝天白云无雾霾),这是来自北京的天气预报播报,让人不由得展颜一笑。
内容逐渐向人格体演进。在人与用户的交互中,人格特征的商业价值越来越凸显,人格化IP逐渐成为新的流量入口。它能让别人对你产生依赖感、亲近感,还能带来深刻的印刻效应,激发无限的能量。
罗振宇说,用人格来带动产业价值链,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趋势。这是继网红经济、IP崛起带来的新形态——人格经济。因此,人格化IP也是投资的新热点。
人格化的价值因子
工业化时期的“组织”追求共性。比如,统一的职业装和公司价值观、标识等,一系列的文化符号、心理暗示和行为规范。一个新员工入职一个公司时,往往要先进行这种洗脑式的培训,在长期的工作中慢慢习惯于从众,价值认知受到环境的影响。符合公司、领导、他人的期望常常掩盖了自己的价值认知。
当人们离开公司里按组织结构形成的同事、上下级等关系,人与人之间能够相互吸引、相互组合,一起相守,依靠的是观念、情感、兴趣等,追求的是个性。因为价值观对人的心智有锚定的作用,所以价值互联的关系具有更稳定的黏合度。
价值认知是自我认知中的最高阶段,抽象、不易觉察,而且容易存在认知偏差。
人格化IP的打造,首先要了解自己的价值认知,挖掘自己的价值因子,即你构建的内容IP,需要在用户/粉丝心目中打造什么样的心智认知。
获得过奥斯卡金像奖的电影导演李安,在拍第一部电影《推手》时,找到了自我归属感。他第一次感觉到“拍电影是我生活的一部分,以后我就这样过日子了”。
之后,他透过拍片来自我解剖,从表现自己的显性观念开始,到逐渐摸索、碰触自己隐性的、潜意识里的一些领域。
例如,他选择的电影这个职业是做校长的父亲最不喜欢的行业,父亲希望李安能到大学教书或学而优则仕,走“比较正常”的路。这让他的潜意识里始终有种罪恶感,在内心深处累积了很多的委屈、抱歉和无奈等心理,而这些复杂的感受与挣扎都反映在他的影片中。他拍出来的“父亲三部曲”,完成了对中国“父亲形象”的探究,体现了对父亲的情怀。李安说:“对我来说,中国父亲是压力、责任感及自尊、荣誉的来源,是过去封建父系社会的一个文化代表。”“一方面,我以自我实现与之抗逆;另一方面,我又因未能传承而深觉愧疚。”
随着一部部电影的完成,父亲压力的阴影从李安的体内逐渐涤除。李安探索之后完成了对自己的净化与救赎。向内心深处探索,这让李安对自己也始终保有一种新鲜的“处子感”。
人格化IP是优质内容的引擎,是IP的根和灵魂。褚橙的特质不是汁多肉美的橙子,是褚时健的人格化特质赋予褚橙的一种人格形象——励志。
构建人格化IP,需要提升价值认知的能力,对自己进行“价值观评估”:
●我想体现的价值观是什么?
●对我的用户/粉丝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我在建立一个怎样的形象?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小结
1.人格化IP是优质内容的引擎,是IP的根和灵魂。人格塑造的核心,是价值观。
2.人格化IP,需要提升价值认知的能力。价值认知是自我认知中的最高阶段。
3.人格化IP逐渐成为新的流量入口,是投资的新热点。
做情境设计师,创造IP情境
款曲轻弹。如何刻画入情入境的情境,激发多维的创意性思维?
独特的通感体验
如果说,优质内容是IP的价值,人格化是IP的灵魂,那么情境是IP活色生香的展现和绽放。
“PPT”制作达人、知识型IP秋叶总结自己的体验说:“什么样的人适合做IP?有受欢迎的专长,还有传播能力。”
在这个信息爆发的时代,各种碎片化的信息、APP、小程序让人们习惯于快餐式的生活,很多体验都是昙花一现,很难留迹。
在《APP一代:网络化科学的新时代》里,哈佛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把这一代年轻人定义为APP一代。
APP已经在某种程度上内化为他们的思维框架。他们不仅在技术上寻求直接、快速、简单的解决方案,甚至期待人生的方方面面也都像APP一样,快速、高效,即时满足,告诉你怎么做、如何做,别人是怎么想的,你应该如何感觉,你对自己应该如何感觉。
在这样的生活模式下,仅有优质的内容有时也不一定能吸引足够的关注。内容不仅需要人格化的载体来触发情感共鸣,还需要刻画“情境”让人能轻松“入境”,唤起体验,激发感知。
2017年8月,《如何假装成一个好妈妈?》在朋友圈疯狂刷屏,单篇1300万阅读量,粉丝从不到5万暴增到42万,成了超级爆款。这篇文章出自公众号“樱桃画报”,该号运营一年后,还是一个只有1.5万粉丝的小号,在爆文之前阅读量也不高。
在公众号“新榜”的专访中,创作者分析了爆款产生的原因和自己的创作过程。
第一,标题写的是“如何假装成一个好妈妈?”,内核是表现当今妈妈们带孩子的不容易。这一点极易引起共鸣。
第二,有反差喜感的老海报和有个人风格的吐槽语言,让整个内容看上去很有趣。
本来我想写一篇普通的育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