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广播电视产业文化创新力的对策思考
目标来激励自己的员工;领导者也要学会服从,服从整个企业的利益,服从管理的规律,还要深入到实际工作中去,对企业中发生的细微情况也能够了如指掌。所谓“火车跑得快,全凭车头带”就是这个道理。
一、组织的领导者必须是积极的执行者
对于企业经营决策层来讲,更多的是关注企业整体的规划、布局与经营战略或策略的制定,所以说,执行力更多地集中在企业的部门经理层和主管、组长层上。因执行力一般体现在中间层而非决策层上,所以,企业的执行力就较集中体现在企业中间层理解并组织实施经营战略的能力上。
相对于决策层定位于“做正确的事”来说,作为执行层的经理人的定位应该是“把事情做正确”;相对于中基层或操作层“把事做正确”的定位来说,作为执行层的经理人的定位又应该是“做正确的事”。总之,中层经理人既是执行者,又是领导者。他们的作用发挥得好,是高层联系中基层的一座桥梁;发挥得不好,是横在高层与中基层之间的一堵墙。企业决策层对各种方案的认可,需要得到中间层的严格执行和组织实施。如果企业全体中间层队伍的执行力比较弱,与决策方案无法匹配,那么再好的战略、策略、方案也会死在管理者手上。
可见,中间层对企业战略目标的执行能力对企业的成功是至关重要的。由此可知,企业发展速度要加快、规模要扩大、管理要提升,除了有好的决策班子、好的发展战略、好的管理体系外,更重要的是要有企业中层的执行力。
组织的领导者必须是积极的执行者,他不应该把所有的执行工作都交给下属。许多企业领导者花了很多时间去学习和宣讲最新的管理技巧,但由于对执行缺乏真正的理解和实践,他们的这些理论和技巧很可能会毫无意义。这样的领导者所做的工作是没有任何实际基础的,犹如在没有地基的地方造房子。
新型领导者们必须学会创造、激发和维系一个整合型的商业企业,组织的领导者必须是积极的执行者。实现执行的目标首先要在公司内形成执行的文化,正如柳传志所说的“木桶效应”,往往是最短的木板决定桶的命运。因此,在执行的过程当中,如果大家不是步调一致、共同去实现目标的话,往往导致全盘计划的泡汤。在一个具有执行文化的企业里,它的领导者所制订的实际上是一幅具有指导意义的地图,而不是僵硬的路线,这也使得公司能够灵活应对随时改变的环境。
执行有助于分析企业困境乃至失败的原因。企业环境恶化和企业体制不顺,通常是企业领导者对企业困境乃至失败寻找的最好的推辞。但他们不知道,执行不只是一个战术问题,它是一门学问,也是一个系统,领导者必须是积极的执行者,他不该把所有的执行工作都交给下属,至少对关键的工作不能不闻不问。执行并不是一门高深的学问,但前提是作为领导必须积极地参与到自己组织的日常运营中,并诚实客观地对待周围的一切。
“不要寻求完美的执行,否则会把执行搞糟。”拉姆·查兰在回答“怎样才能实现完美的执行”这个问题时,给了一个查兰个人的经验。拉姆·查兰说自己以前在经营小鞋店和一家小规模的企业时,就犯了追求完美的错误。因为他发现,对于商业的管理来说,重要的是改善,就是和竞争对手比,和前任管理者比,都能有所改善。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美国,作为领导人,都有责任去说服他人,让员工做喜欢做的事情,把岗位职责划分得更清楚,从而发挥员工的价值。这对于解决执行中的利益冲突,有非常关键的作用。
执行的很多问题都聚焦在信息的沟通上,而同时信息流应避免“道听途说”时决策被扭曲或耽搁。说到完美的执行,GE公司的执行似乎是拉姆·查兰颇为欣赏的经典案例,在他的讲课中和他对于记者提问的回答中可见一斑。GE公司医疗系统的案例中,被一再提及的是他们的信息沟通。
现在,我们的企业集团正处于创业的艰难时期,加强企业管理的执行力尤为重要。作为基层子公司的领导成员,我们不能把人员、战略和运营三个核心环节的执行工作都交给他人去做。
我们必须亲力亲为,我们必须是积极的执行者,要确保那些应该进行的工作落到实处,因为任何有实效的管理都只能来自实际的执行工作。如果不能有效执行,其他任何工作都是空谈。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根据当前的现实情况,将子公司作为集团的一个有机整体来进行经营管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确保三项核心工作彼此联系,共同发展;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负中燃集团的重托,做到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切实有效地贯彻执行集团的各项运营计划,最终实现集团的宏伟战略目标。
根据丰田在中国的发展情况可以发现,有两个日子必须记住:一个是2002年8月29日,一汽集团同丰田公司在人民大会堂签订了全面合作协议,这表明丰田公司在中国汽车工业重组中的角色从幕后走向台前;一个是2002年10月8日,丰田在中国生产的第一辆轿车VIOS在天津丰田公司的总装车间下线。两大事件说明丰田汽车公司在中国的发展战略发生重大转变。这个杰出的蜗牛战略执行者终于在中国找到了未来继续壮大的动力源。
任何一个企业领导者都是执行成功的关键。
这里是经常见到的一个例子。某企
进入本世纪以来,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巨变导致了各种学说和理论的创新与转型。1999年,美国哈佛大学出版社推出了《体验经济》(TheExperience E鄄conom y,WorkisThe atreEveryBusiness aStage)一书①,认为人类经济活动发展的第四个阶段(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服务经济之后)———体验经济时代的到来。《体验经济》及同年由美国时代出版社出版的《娱乐经济》(TheEntertainmentEc onom y)等西方经济学新著,从市场实践和学术研究两个层面,向我们展示了以“体验经济”为特征的新经济趋势,正促使文化资源大量涌入社会经济各领域,使文化创造力转化为直接推动生产力发展的核心要素。因此,将广播电视产业融入文化产业发展的潮流,培育与激活其自身的创新力,既是时代的要求,更是广播电视自身发展所应遵循的客观发展规律。
当今世界,包括广播电视传媒业在内的文化产业事实上已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新驱动轮。2000年,日本经济总量中的20%由电子游戏产业产生,游戏产业已超过汽车工业成为日本的第一支柱产业;韩国的游戏产业则成为该国最大的利润生产机器,年增长率高达30~40%,年产值近200亿美元②。正如《体验经济》的作者之一约瑟夫·派恩所指出的,在体验经济中,价值的体现不在于产品或服务本身,而在于凝结其中的体验要素。构成体验的基本成分有四种:即娱乐、教育、遁世和审美。在以精神体验为要旨的文化产业领域———影视、音像、书报、杂志、广播、音乐、演出等正成为许多国家增长最快的产业,而且体验要素向经济、社会生活各领域的全方位渗透,甚至“引发了一场社会百业的业态革命。”③
广播电视媒介是世界各国公认的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体验经济时代下的广播电视传媒,依然具有四种基本体验类型(娱乐、教育、遁世、审美),广播电视的产品表达方式、话语方式和价值运用,在更大程度上给人的是一种情绪的宣泄、精神的抚慰、价值的某种共振和认同,这是广播电视传媒业的核心价值之所在。当代社会体验经济所阐释的九大主题来源(历史、宗教、时尚、政治、心理学、哲学、实体世界、大众文化、艺术)则表明将有越来越多的文化资源涌入经济领域,使文化创造力对经济进步的贡献,由间接性的精神动力,转化为直接推动生产力发展的核心要素。与此同时,经济活动本身也成了一种文化生产、传播与接受的过程。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地区之间的竞争已由资源竞争、资本竞争转向以自主创新为代表的区域创新能力的竞争。从影视、书报、音像、演出业等基本范畴,到主题公园、观光旅游、节庆活动、广告会展、休闲购物、特色餐厅、咖啡茶座、网上聊天室、观赏性体育等新型产业,以及由此带动的城市改造、生态保护、新产品制造等,体验要素的全方位渗透,促成了经济与文化的高度融合,为城市的综合竞争力提供了物质与精神的双重支持。这种态势为广播电视产业的创新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提出激活广播电视产业创新力,就是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它各方面的创新,把中国广播电视产业红红火火地推向前进。
从世界各国的文化发展规律和广播电视传媒自身发展的历史经验来考察,创新能力的激活与形成,主要的动力不仅是来自于政策资源和外部环境,更为重要的是充分发挥各地的资源———包括自身政治、经济、文化强大的集聚、辐射功能,将本地、周边、全国乃至世界的文化资源吸附在一起,让各类异质资源的相聚、碰撞和整合,使多民族、多层次、内在的、外来的等各种文化元素共同融合、组合在一起,集聚才能产生裂变。因此,在广播电视产业中,营造一种与传媒全球化趋势和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能让各类文化资源和文化主体在广播产业中“进得来,出得去”的态势,是提升广播产业文化创新能力的关键。其中需要把握几对重要关系:
1.关注内容创新与制度环境
广播电视产业的产品内容创新,是文化创新能力研究中不可回避的一个基本问题。但内容创新的边界有多宽,则始终是困扰广电从业人员的一个敏感问题。笔者认为,应把鼓励创新、允许错失的宽容精神,内化为激活创新力的基本内涵和体制特征,并通过具体的制度设计,使积极的内容创新行为得到制度的保障。例如可借鉴发达国家行业管理的有益经验,探索建立事先引导和行业自律相结合的监管制度,并通过相关立法,对创新活动可能造成的对他人和社会的侵害作出法律限制,把对广播产业内容生产的管理引向专业化、法制化的轨道。
2.增强开放意识与兼收并蓄
广播电视产业创新力的激活,在于形成一个能使多元文化主体、多元投资主体、多种所有制形式、多种文化样式共存互补、公平竞争,开放流动、宽松有序的制度环境和市场环境,让广播电视产业这潭水活起来,使各类文化主体“不必为我所有,但求为我所用”。通过合资、并购、项目合作等方式,积极引进一批优质节目资源,同时,放低进入门槛,开放包容,向所有符合条件、有能力进入市场的文化主体和投资主体敞开大门,在广播电视产业中形成一个中外文化资源汇聚、竞争、整合的大平台,以此提升文化创新的势能。除国家规定的新闻政策、舆论工具、战略产业、核心技术、事关国家内政外交重大问题等敏感区域外,开放电台和电视台的商业频道,开放电视剧和娱乐节目制作、演出、软件、设计、发行、文化经纪等经营性较强的文化领域,并对这些领域的文化机构实行企业化改制,以确立广播产业根据市场来自由配置资源的主体地位。
3.改善投资环境与服务优先
进一步放低现阶段可以放低的“准入门槛”,摒弃“所有制歧视”,让一些民营企业和有意进入广播电视产业的资金和人才,感觉有用武之地,享受与国有广播产业同等的“国民待遇”。在国家资本总体垄断的状况下,广播产业中的民营文化企业在获取市场信息、融资筹资、税收补贴、广告经营、人才引进、国家奖励、知识产权保护等各个方面,要与体制内文化企事业单位享有同等的政策优惠。政府对广播电视产业创新生态环境的培育,更多的应是以强化服务、维护公正的方式来实现,即通过积极改善投资政策,降低进入成本,提供后续服务,建立公平、公正、透明的管理制度,使各类文化主体真正体验到一种“进得来,并能平等发展”的软环境支持。
4.汇聚创新人才与招贤纳士
创新的活力,来自多元文化主体的各种优秀人才和多种文化资源在同一空间聚合所产生的“聚变效应”。倘若缺乏能产生这种聚变效应的社会生态和制度环境,即使引进某些“创新型人才”,其创新活力也会在现有制度框架中窒息。应该形成一个有利于广播产业创新发展的社会生态和制度环境。大力构建和弘扬以“崇尚创新、宽容失败、支持冒险、鼓励冒尖”的创新氛围,从创新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在多元文化结构的各个层面上广泛地招贤纳士,吸引国内外各层次、各类型、有潜能的文化传媒人才,使广播电视产业成为名家集聚和“成名成家”的大舞台。惟此,才能产生亲和力和机会感,才能吸引众多优秀人才到广播电视产业汇聚、竞争和发展。根据文化创新要求,进行导向性的政策配置,这方面尤其需要广播电视产业吸引高素质具有跨文化、跨领域沟通及实际操作能力的人才,建立创新人才的特殊激励机制,要学习与借鉴“凤凰卫视”重视培养“名主持、名评论员、名记者”这“三名”的成功经验,把广播电视产业打造成“名人加工厂”。
5.注重知识产权与原创能力
知识产权意味着一种原创能力。从国际上来看,很多国家和城市都把发展广播电视产业,提升到打造国家软实力和影响力的战略高度。5年以前,韩国四大娱乐产业的年平均增长率就达到了22.8%,高出同期七大传统产业增长率近20个百分点。一些发达国家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更是令人惊叹:美国文化产业产值占
GDP总量的18~25%;美国和西欧一些国家的文化消费占家庭消费的30%左右;英国伦敦的文化吸引力是海内外游客争相前来的重要驱动力,这个城市的文化创意部门每年创造近300亿英镑收入,就业人员超过50万人,每年创造的财富仅次于金融业,已经成为推动城市发展的主要经济动力。④在全球文化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文化产品的后市场开发日趋强劲的今天,文化知识产权的创造、占有和运用,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文化创新能力的标志和该国、该地区参与全球文化竞争的基础。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应纳入广播电视产业创新力激活与培育的全过程。广播产业的“根”是文化,而文化是历史的,是取之不尽的,因此广播产业完全是低能耗、低污染、高附加值的可持续发展行业。这就必须加大保护原创能力的力度。广播电视产业与其他文化元素结合,还能碰撞出精彩“火花”,衍生出新的产业,还有助于加快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进程,为拓展经济发展空间创造有利条件,政府完全可以把广播电视产业创新专利的交易纳入技术产权交易的业务范围;扶持和发展广播电视产业知识产权中介机构;逐步形成广播电视产业知识产权咨询、申请、评估、投资和交易的服务体系。
6.利用外资操作与外向拓展
广播电视产业是一个高知识、高技术、高投入的现代文化产业部门,其发展和运营需要大量的资金,解决我国广播电视产业快速发展所需巨额资金,必须走通过市场多渠道融资的道路。对于外资在中国文化产业领域和文化市场的进入或渗透,我国文化界的一个普遍反映是“狼来了!”其实,狼真的来了,也没有什么可怕,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资本跨国流动,有各式各样的“狼”:
可能是一种凶横的恶狼,弱肉强食;但也可能是一种以表面温和的形式披着羊皮的狼,当然也确有通过强强联合方式进来的“狼”,那就不妨来个“与狼共舞”,如德国贝塔斯曼收购美国蓝登书屋;法国阿歇特公司兼并以出版大型工具书闻名于世的美国格罗利尔公司。一个有意味的事实是,在号称“文化帝国主义”的美国,排名前20位的大出版公司,占了全美年销售总额的75%,其中大多数是外国公司,排名美国前10位的大出版公司中,有9家是外国公司⑤,其中的意味很值得我们去认真探究。这至少说明,“资本的跨国流动并非总是反映着强势经济或文化吞并弱者。在全球化背景和市场经济条件下,产业间的兼并联合,市场中的进进退退,原是一件十分正常的事情,关键要看是否有利于民族文化和民族产业的整体进步。”⑥我国的广播电视产业目前还是没有对外资开放,但从发展趋势看,外资进入广播电视产业也不完全就是一件坏事,从积极方面说,外资的进入有利于引进广播电视产业发展所需的资金、技术、管理经验,强化创新意识;有利于打破垄断经营所造成的资源配置单一、资源近亲繁殖、资源活力不强的局面;有利于我们发现体制、机制,政策、法规方面和全球化经营要求之间的差距;有利于通过有效的合资、合作和结盟,借助跨国公司在全球的市场,实现广播电视产业跨越式进步。外向拓展的前提是必须摒弃陈旧的“寸土不让”式的市场准入原则。让出部分市场是为了换取更大的市场,这对广播电视产业的长期发展是有利的。只不过是我们要实现控股和非控股相结合的灵活产业政策,鼓励外资介入各类中小型文化产业和相关服务业。更有效的方法是,改变外资目前那种或明或暗的进入状态,为其创造良性、规范的生态环境,将其纳入我国的法律、法规约束之下。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兴旺发达的动力。同志强调,“对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包括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我们要积极借鉴。”⑦广播电视产业只有在不断激发与培育创新力的过程中,进一步优化创新创业的环境,创新机制体制,让广播电视产业以创新的理念走向更加光辉的明天,真正成为中国广播产业奋力崛起的排头兵,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贡献!■(仲富兰 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