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是能令自己心醉的产品”
务,企业应建立标准的形象、服务、促销激励等制度规范。对终端销售人员的考核,也不应该仅仅局限于销售量,销售人员的服务质量也应成为重要的考核内容。
方法七:培养稳定客户群
争取一个新顾客比维持一个老顾客要多花去20倍的成本,所以企业应该努力培养稳定客户群,忠诚的顾客越多,企业稳定的收入也就越多。
下面介绍几种培养稳定客户群的常用方法。
1.积分奖励计划
积分奖励计划是指用户购买某种产品或享受某种服务,消费金额积累到一定数额时,即可获得企业的奖励。
例如,万客会的“欢笑积分计划”,是万客会为全体会员量身定制的一套积分奖励制度,给用户带来了惊喜和实惠,培育了大批的忠诚用户。
2.会员俱乐部
会员俱乐部以其与客户“零距离沟通、零距离销售、零距离服务”的营销模式,已经取得了不同凡响的市场效果。据统计,美国企业80%的营业收入来自于企业俱乐部会员。
羽西的贵宾俱乐部现有会员250000多名,每年仅会员消费化妆品就给企业创造营业收入40亿元,并且会员数量还在不断增加。
目前,国内许多企业也组建了会员俱乐部,如万科的万客会、报喜鸟的时尚俱乐部、浪莎袜业的浪莎俱乐部等。
3.数据库营销
生日是许多顾客内心希望被重视的日子,如果在这一天企业送给顾客一个意外的生日问候并给以特别的优惠,那么顾客一定会心存感动,从而成为企业忠诚的顾客。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企业收集顾客的各种信息,也就需要数据库营销。
资料显示,在美国几乎所有的零售企业、80%的制造服务业都已经开展了数据库营销,甲骨文、惠普、戴尔等一大批跨国公司却在利用数据库营销。
民生银行是一家国内民营股份制商业银行,为了实现个人银行业务的扩张,他们借助专业的微码营销公司进行数据库营销。数据库营销使民生银行的个人理财业务插上了翅膀。
案例解析 苹果膜拜狂潮的启示
近年来,苹果颠覆性的产品引发了无数“果粉”的膜拜。在iPhone手机的首发日,全球各地都出现了用户连夜排队购买的景象,可见苹果粉丝的忠诚度有多高!如图6-5所示。
图6-5 “果粉”们冒雨排队购买iPhone手机
那么,是什么神奇的力量让苹果如此“俘获”人心呢?
苹果之所以被“果粉”们追捧,除了乔布斯无与伦比的个人魅力,更要归功于其“用户体验至上”的创新理念。
乔布斯认为:基于硅芯片上的技术制胜时代已经过去,取而代之的是“与消费者产生情感共鸣”和“制造让顾客难忘的体验”。
事实也的确如此,从备受赞誉的外形设计到注重细节的硬件制造,苹果关注所有的用户体验。
苹果认识到“简单胜过复杂,消费者购买的不是平台,不是标准,更不是什么企业战略,而是能令自己心醉的产品”。这种对用户的体验真正融入到苹果的产品中,iPhone在商务功能方面可能不如Blackberry,娱乐功能方面不如诺基亚,但是它却拥有最简单的界面,只需在屏幕上轻点一两下即可。
我们不难发现,iPhone的许多细节都体现着“注重用户体验”的思想。例如,iPhone的光感应设计,可以根据环境自动调节屏幕的亮度,让用户得到最佳视觉感受;红外感应设计,当用户脸颊贴近屏幕时,系统认为是人在听电话,会自动关闭屏幕达到省电的目的;加速度感应设计,当手机从高处坠落时,系统会自动关机……
在上一代产品还在热销之际,苹果公司却在不断研发并连续推出新一代产品。从iPod到iPod touch,从iPhone到iPhone4,从iPad到iPad2,苹果公司每一次产品升级,都大大提升了消费者的用户体验。
乔布斯曾说:“别问消费者他们想要什么,去创造那些他们需要但表达不出来的。”苹果把用户体验做到了极致,不仅满足用户的显性需求,而且能够挖掘并满足用户的隐性需求。显性需求一般人很容易发现,但隐性需求即使你做调查问卷,用户也未必说得出来。然而等你把产品做出来后,用户则会爱不释手。手机行业似乎已经是“红海”了,但用户隐性需求的洞察却让苹果又找到了一片“蓝海”。
苹果认为,只有达到完美极致的产品才能带给消费者最佳的用户体验。
在苹果公司,每个设计师都要将软件的每一个界面和特征设计精确到像素,才能让高级经理来评判。一次,乔布斯曾要求一位设计师在设计某新品时外表不能看到一颗螺丝。后来,那名设计师设计的模型里有一颗螺丝稍微露了一点,乔布斯立马就把他开除了。
为了保证产品的完美,苹果严格执行“10-3-1”流程,即要求任何产品都要设计10款不同方案,从中筛选3款改进完善,最后选择1个成为最终的产品。“10-3-1”流程让设计师90%的工作可能付诸东流,却让苹果产品尽善尽美。
洞察人性欲望和需求的细节,不断带给用户最佳的体验,并且把用户体验做到了极致。这或许正是苹果引发“果粉”膜拜狂潮的真正原因。
虽然“用户体验至上”的思想并不新奇,然而,实践中真正能身体力行的企业并不多见。
反观本土手机行业,大多数国产手机企业缺乏对消费者内心需求与习惯的洞察与研究,缺乏实质性的研发创新,喜欢模仿追风“拿来主义”。甚至某些国际品牌的新品还未在中国上市或刚上市,就被山寨机和部分国产手机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