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论稳定需要心理需求层次和社会情绪维度
舆论稳定需要心理需求层次和社会情绪维度
: 91.生理需求与生活满意度生理需求是社会成员对自己生活状态的基本判断,俗称为“吃饱穿暖、丰衣足食”,代表一定程度的物质需求,曾经是我们多年为之奋斗的生活目标。在21世纪的今天,时代的巨变为生理需求赋予更精细的量化指标,比如,安全的食品、干净的饮用水、无污染的空气等。生理需求作为需求层次的“入门需求”,影响着个体的情绪体验,从而影响到个体生活目标的定位和行为追求的取向,人们在转向较高层次的需求之前,总是尽力满足这类需求。民众生理需求满足与否,经常被看成是生活满意度的关键指标,对社会情绪走向产生重要影响。生活满意度,具体又可以分为一般需求满意度和社会需求满意度,与认知和情感两个要素密切相关。所谓一般需求满意度,是指优先考虑并解决跟衣食住行相关的最基本的生理需求,提高民众对个人生活质量的认知评价;所谓社会需求满意度,是指对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进行优化升级,重点打造公平、公正、公开的社会服务平台和竞争环境,通过高效、廉洁的公共服务体系切实保障民众各方面的基本权益,获得民众情感认同。2.安全需求与社会安全感生理、安全需求是人的本能需求,是生存的需要。安全需求包括对人身安全、生活稳定以及免遭痛苦、威胁或疾病等的需求。从互联网时代的传播特点来看,安全需求大致包括人身安全、食品安全、信息安全、环境安全,以及不确定的公共安全隐患,这些都是导致人们缺乏安全感的直接因素。社会安全感是一个集合认知,反映了人们对社会安全与否的认识,是衡量社会运行机制和人们生活安定程度的标志。毋庸讳言,在一些地方,由于制度缺失、机制僵化、意识薄弱等原因,部分群众经济、政治、文化和生态利益难以得到有效的保障,社会安全感还有较大提升空间,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民众维护自身权益的期望与现实社会治理之间的矛盾激化,个人安全需求之痛助推了社会非理性情绪,最终升级为社会安全感缺失的固化认识;二是社会成员心理失衡焦虑,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均衡性,引发不同地区、行业和社会阶层间“需求大比拼”,导致安全需求异化为无底限的物质需求和无上限的金钱需求。3.社交需求与社会信任度社交是人类判别自我存在价值,定位自我、认同自我的一个必要坐标,包括对友谊、爱情以及隶属关系的需求。当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得到满足后,社交需求就会突显出来,进而产生激励作用。不可否认,当前社交需求的满意度很低,这实际上意味着社会信任度持续走低、社会普遍规则的失灵,公共权力在建立社会信任机制方面还没有真正发挥核心作用。如果社交需求的满意度高,则意味着社会人际信任、媒体信任、商业组织信任等横向信任基础比较稳固,而且间接实现了对公共权力的社会信任度的支持。社交需求虽然从过去和当下的经验中来,但指向未来,其群际性和情感属性比较明确。在一定意义上,社会信任度的建构必须从满足社交需求开始,这包括打击背信、失信的组织行为和个人行为,激发社会成员的良知善念,提高组织和个人信誉的回报率,推动社会情绪的正向表达。依靠对正向情绪的释放和激励.社交需求可以显著提高社会信任度,成为弥合“社会疏离”,实现“社会黏合”的核心要素。4.尊重需求与社会公平感尊重需求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已经形成的社会价值观念,影响着社会认知、社会态度,也产生着相应的社会情绪体验。尊重需求既包括对成就或自我价值的个人感觉,也包括他人对自己的认可与尊重。社会公平正义能促进民众心态平和、态度友善,社会不公则往往导致民众情绪失衡、戾气壅塞。总体上看,尊重需求依托于社会成员的公共参与和情感互动,其蕴含的理想信念、价值标准、社会情绪,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并最终影响到社会公平感的“成色”。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也是落实尊重需求的重要前提。当前我国不同阶层群体利益矛盾与冲突日益凸显,局部地区党群、干群关系紧张,影响到社会公平公正的突发事件层出不穷,底层民众、弱势群体抱团取暖、同声相应成为舆论场常态,“不看、不听、不信、不服”等负向情绪已经成为社会不稳定因素。社会公平感需要创造一种鼓励社会成员正向情绪能量释放的氛围,让真善美得到应有的尊重和接纳,避免尊重需求异化为“有奶就是娘、有钱就是爹、有权就是爷”的粗鄙认识。5.自我实现需求和社会共识度自我实现需求,是指个体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运用自身才能、品质、能力等综合要素,在达到目标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舍生取义、以身殉道,都是自我实现需求的极化,体现了一定时期、一定群体的社会共识和价值导向。在利益格局深刻变动、社会结构深刻调整、思想意识深刻变化的情况下,社会共识能使社会大多数成员都能看到自己的发展机会和利益所在,有效避免群体和社会冲突的发生,最大限度发挥个体潜能,实现自我价值。社会共识度决定着社会的行为,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这个时期个体的行为。当前,新媒体以其强大的网络信息放大功能和网民态度情绪聚集功能,推动多种价值观念并存交织,社会共识出现了信仰、信念、信任、信心缺失甚至矛盾等乱象,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价值判断标准上的迷失。值得引起注意的现象是,一些极端观点打着“自我实现需求”的旗号张扬个性、反抗管制,在不同社会族群、阶层之间制造对立,严重破坏网络生态和社会共识,助推了网络空间的反向情绪蔓延,形成浮躁的舆论氛围,导致公众认知和判断上的偏差乃至扭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