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成了对产品经理这个层面的系统认知
类主题。
4.形成个人画风:以“讲故事”等形式来输出“干货”,既能打造品牌的风格,还能还原生动的场景。
从认知出发,打造内涵型品牌
如何建立自己的认知框架,系统性地输出你的认知。
知名“说书人”罗振宇通过自媒体视频解说自己的认知,建立了“罗辑思维”这个品牌和互联网知识型社群。目前,类似这种讲述自我认识的互联网大咖,已经发展出很多独具特性的品牌,如老梁、高晓松、樊登等。从内容营销平台的崛起之初,很多人就开始以分享认知作为自己创业的模式。
互联网时代,人和人之间最大的差别是认知。人们开始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发展规划,搭建自己的认知体系,彰显自己身份的独特性,并在社群中,通过认知引导来吸引粉丝,不断扩大影响力。
腾讯总裁刘炽平的体验是,互联网如同一部武侠史,一群人打不过一个武林高手。你堆再多的人,不如来一个武艺出众的人。也就是说,互联网时代,一个人在某个点上形成的认知体系,超越了一个庞大的队伍,那么,这个人就是武林高手。
搭建自己的认知框架
大凡江湖上的武林高手都有自己的套路,这成为各路高手的招牌。认知体系要形成一个完整的认知框架,可以从四个层面来构筑“套路”,如图2-4所示。
图2-4 认知体系框架
■第一层面:重塑认知理念。
要重塑认知理念,首先要知道价值观是什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观,它在认知体系的顶层,影响一个人的方向和行为。价值观是一个人在社交认知层面后隐含的“深层动机”,是对各类事物的基本判断和看法。
淘宝网规模做大了,但这个品牌也被称为“假货集中营”。马云在被外界质疑时曾说过:“假冒商品质量比真品还要好。”这就是价值观念影响人的认知。对假货持有宽容的观念,就会不尊重真正品牌的知识产权,以及对商家信誉的真实评价,就会产生假货与真货可比的认知。
同样,这种观念的存在,会在品牌的发展过程中,以不同的形式表示出来。阿里巴巴在购物搜索排名上进行人为干预,按照自己的“算法规则”而定,而不是透明地根据消费者的真实体验来排名。
虽然马云说阿里巴巴在打击假货销售上是全球做得最好的,但如果不改变认知和公司形象,阿里巴巴很难获得商户和购物者的信任。
很多自媒体在开始发展的时候亦是如此,它们追求的目标是平台的流量,当流量成为主要目标时,每天的焦虑是如何涨粉,然后越来越浮躁,变成用各种吸睛的标题和内容做推广,忽略了品牌理念的内在价值,慢慢离开品牌设立的初衷而使品牌面目模糊。
■第二层面:了解认知的目标和用户。充分认识体现认知理念的实现目标和受众群体。
■第三层面:构建认知内容。梳理体现认知理念实施落地的总体思路和路径。
我在和一些准备做自由职业者的人交流过程中,有一个比较共性的发现:他们在开始为自己做准备工作时,一边主动参与公司组织的培训学习,一边在每天忙碌的工作事务中思考自己的认知,但经常面临千头万绪、无从下手的情况,不能形成一个系统性的总结。
我建议他们先以自己的理念和愿望为圆心,然后不断向外画圈,用填空的形式罗列自己擅长的方方面面,形成主干后,再围绕自己的深度体验,总结实操工具和方法等。
有一个产品经理,刚开始工作时还没弄清楚产品岗位到底是做什么的。后来,他一直持续思考这个问题,并在知乎等平台上分享了很多自己的思考和答案,逐渐建立了一套产品价值观和方法论。
最后他写成了自己对产品经理认知的第一本书,建立了他的思维框架和逻辑脉络,如图2-5所示。
首先是产品价值和用户痛点。这是对产品经理来说最重要的环节,体现产品经理的理念。怎样才算产品核心价值、怎样才算用户的痛点,决定了产品最本质的意义。如果缺失了价值、没有击中痛点,做产品就没有灵魂。
图2-5 某产品经理的认知体系框架
其次是目标和用户。
产品经理没有统一、标准的知识体系,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认知。这个产品经理曾经学习了一些相关书籍,如产品经理的老三件《Don’t Make Me Think》《用户体验要素》和《启示录》等,然后通过自己工作中的体验和视角,完成了对产品经理这个层面的系统认知。
这本书的用户群体是产品经理们,目标是实现初级进阶,帮助他们更好地入门,并探索建立自己对某一类产品的价值体系。
最后是实施的路径,这是认知的内容模块。
●需求分析和功能设计。挖掘出产品价值和用户痛点后,准确地找到需求,进行功能上的设计和操作(例如,如何做用户调研、如何考虑用户体验等)。
●产品管理。与产品相关的各种管理技能。产品经理工作内容的载体——文档和需求的管理,工作流程中——协作和流程的管理,对团队和自己的管理。
●技巧和方法。很多产品经理熟知产品实操的技能,却不懂得许多处理事情的技巧和方法——软技能管理和提升。
通过认知框架的梳理,能让自品牌的定位更清晰,认知内容能够有的放矢地围绕认知目标,在深度和细度上渐渐“精进”,展现实力。
这是一种“认知吝啬者”策略。互联网时代信息爆炸,有方向地构筑自己的认知,能避免盲目地学习,最后碌碌无功,沦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