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此三株公司迎来了它的辉煌时刻:第一年
=
大量事实表明:当危机降临企业时,企业必须做出迅速的反应来挽回损失。一般而言,能够迅速采取行动,果断承担责任的企业总是能够得到公众的谅解,化干戈为玉帛。
瑕疵酿造的结果不在于瑕疵本身,而在于我们面对瑕疵的态度。
三株集团:小问题毁灭一个大公司
当年,“陈然之与三株公司诉讼一案”由法院做出了终审判决,判定三株公司胜诉。然而,胜诉后的三株公司董事长吴炳新仍痛心疾首:这起官司导致三株公司损失数十亿元,并直接导致10万多人下岗。
1.三株公司的昨日辉煌
三株公司研制出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奇的三株口服液。三株口服液一经上市,立即引起了强烈反响,获得了消费者的广泛认同。
由此三株公司迎来了它的辉煌时刻:第一年,三株公司实现销售额23.5亿元,上缴利税2.19亿元;第二年,实现销售额为80.6亿元,上缴利税8.2亿元,世人称之为“三株奇迹”。
三株公司随之也提出了其宏伟的计划:三株要在短短的五年时间,年销售收入达到上百亿元。
2.“常德事件”让三株很受伤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湖南省陈然之77岁的父亲陈伯顺(陈伯顺当时已患有冠心病,肺部感染,心衰等多种疾病)经医生嘱托服用三株口服液。就在陈伯顺服药的三个月后开始出现皮肤病状,后经诊疗无效于当年9月死亡。随后,陈然之向常德市中级人民法院起诉济南三株药业有限公司。常德市中级人民法院做出了一审判决,判三株公司败诉,并没收了三株公司的1000万元的销售利润。
“常德事件”发生后,三株公司的产品形象、企业形象、品牌形象均受到严重的损害。三株公司在湖南市场首次出现产品零销售,与此同时,三株口服液及三株系列产品在全国的销售均陷入瘫痪状态,三株口服液的两个现代化生产工厂也不得不全面停产。
这个年销售收入曾达80亿元的公司,在“常德事件”发生后的短时间内,公司员工锐减至不足2万人,200多个子公司停业,工作站和办事处几乎全部“关门大吉”,造成了数十亿元的直接经济损失,10万多职工因此下岗失业。
3.沉重的思考:三株到底做错了什么
陈然之与三株公司的诉讼案件并不复杂,但却为何出现如此状况?一件本不大的事情为什么会给三株带来难以估量的损失呢?
原因之一:常德法院地方保护主义意识过强,对案件审理不负责任。常德中级人民法院仅休庭15分钟,就当庭宣读长达6000字的判决书,并且向新闻媒体广为传播其一审判决书,同时置被告不服上诉的事实于不顾的做法,是导致三株危机的重要原因。
原因之二:新闻媒体的任意炒作,给社会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误导了消费者。正所谓人言可畏,媒体的无端任意炒作,加速成了三株的危机全面爆发。
原因之三:这也是一个最为重要的原因,三株药业有限公司没有危机防范和诊疗意识,导致“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现实之中不乏被某些突发性事件造成严重损失的案例,如康师傅方便面的质量问题,可口可乐的危机风波。然而,三株药业有限公司在事件发生后,没有及时地去协调,搞危机公关,致使事件后果日益扩大。在“常德事件”之后,只是不服要求上诉,没有找媒体,找新闻单位,进行事实的澄清,没能很好地把握与中间商和零销商的关系,也没有加强内部机制的管理,致使危机愈演愈烈,终致10余万人下岗,损失数十亿元的代价而收场。
泰诺品牌:危机公关改变企业命运
“泰诺”是美国约翰逊公司生产的治疗头痛的止痛胶囊商标。这种家庭用药,在美国销路很广,每年销售额达4.5亿美元,占公司总利润的15%。
“泰诺”中毒事件是这样发生的:1982年9月29日到30日,有消息报道说,芝加哥地区有人因服用泰诺而死于氰中毒,开始报道是3人,后增至7人。随着新闻的传播,传说在美国和各地共有25人因服用泰诺胶囊而导致氰中毒死亡。后来,这一数据居然增至2000人(实际死亡人数为7人)。这些消息的传播引起1亿服用泰诺胶囊的消费者极大的恐慌。民意测验表明:94%的服药者表示今后不再服用此药。约翰逊公司面临一场生死存亡的巨大危机。
实际上,对回收的800万粒胶囊所做的化验,只发现芝加哥地区的一批胶囊中有75粒受氰化物的污染(事后查明是人为破坏)。
但面对这一严峻局势,约翰逊公司紧急采取了以下决策。
(1)成立由公司董事长伯克为领导的七人委员会,会中有一名负责公关的副总经理。危机初期,委员会每天开两次会,对处理泰诺事件进行讨论、决策。
经过调查,虽然只有极少量的药物(75粒胶囊)受到污染,但公司毅然决定在全国范围内立即收回全部泰诺胶囊(在5天之内完成),价值近1亿美元。同时,公司还花费50万元通知医生、医院、经销商停止使用该胶囊。这一决策表明约翰逊公司坚守了自己的信条“公众和顾客的利益第一”,不惜做出重大牺牲以示对消费者健康的关切和高度的责任感。这一决策立即受到舆论的赞扬。《华尔街日报》赞称:“约翰逊公司为了不使任何人再遭危险,宁可自己承担巨大的损失。”
(2)与新闻媒体进行密切合作,以坦诚的态度对待新闻媒介,迅速地传播各种真实的消息,无论是好消息还是坏消息。
(3)敞开公司的大门,积?